文档详情

5 第五章 - 血液与血液循环.pptx

发布:2017-04-17约7.35千字共1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血液与血液循环;内环境指细胞生存的直接液体环境,通常指细胞外液。所有细胞的存活依赖于不断的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运输系统不断将内环境中的废物运走并排出体外,同时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到内环境,由此保持着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 外环境;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运输系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 第三节 心肌生物电与心电图;第一节 血液(概述);一、血量 机体中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男性的血量约为5.0~6.0L,女性约为4.5~5.5L。;1、血液的密度:一般约在1.050~1.060之间。与所含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有关。;四、血浆的成分和理化特性: ;2、 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约为7个大气压或711kPa(5330mmHg)。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一小部分由血浆蛋白产生,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约25-30mmHg。白蛋白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然较小,但因胶体物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能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的交换,对维持正常血液量具有重要作用。当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容易造成局部水肿。 与血浆渗透压一致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0.9%的NaCl,5%的葡萄糖溶液基本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是人及哺乳动物的等渗溶液,通常把0.9%的NaCl溶液称为生理盐水。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3、血浆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略偏碱性。血浆pH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血浆酸碱度通常能保持相对稳定,这与血浆中存在大量的缓冲对有关。 H2CO3和NaHCO3是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血浆中NaHCO3/ H2CO3的比值为20:1。 NaHCO3+H+=Na++H2CO3=Na++H2O=CO2 血浆中还存在其他缓冲对,如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K2HPO4/KH2PO4,KHCO3/H2CO3等, 在红细胞内还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等缓冲对。在这些缓冲对的作用下,血浆pH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动。;五、红细胞;红细胞数量:正常血液中红细胞数男性: 450万~550万个/mm3。女性:380万~460万个/mm3, 贫血:男4.5×10-12个/L ,女4.0×10-12个/L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血红蛋(Hb)白含量: 婴儿 140~200g/L 男性 120~150g/L 女性 110~140g/L 贫血 男性120g/L, 女性110g/L;六、白细胞; 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60%。 (1)中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一半以上。在血中停留的时间为6~8h。在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直接吞噬病原物参与防御反应。 (2)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4%。最重要功能是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减弱过敏反应的程度。 (3)嗜碱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0.5%~1%,一般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呈“U”或“S”形的核,胞质中含有颗粒,其中含有肝素和组织胺。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肝素、组织胺以及其它调节因子能增加局部血流,产生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占白细胞总数的4%~8%。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能吞噬并消化病原微生物,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5)淋巴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5%~33%,含有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的细胞核。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 T细胞 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60%,T细胞能合成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具有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作用。 B细胞 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30%,当B细胞初次与某一抗原接触而被致敏后,一部分B细胞将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即抗体,释放入血液中;另一部分发展成为记忆B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NK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能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到病毒攻击的细胞。NK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