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限时特训.doc

发布:2017-04-19约5.8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6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限时特训 人民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固基题组] 1.[2016·保定调研]《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儒学为尊,排斥了其他学说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明帝幸辟雍(太学)”“上自为辩说”“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可知,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为诸儒演说讲解经义,论辩、研讨经书中遇到的难题,学术性、知识性很强,所以群众都很感兴趣,门外、窗外观听的大小官员及其他人等,达到了上万人,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独尊儒学不代表排斥其他学说;B、C两项在材料中没体现。 2.[2016·邢台调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答案 D 解析 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C三项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就世间万事万物而探究天理,符合程朱理学的主张,故D项正确。 3.[2016·南昌月考]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研究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其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即封建伦理道德,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5·昆明摸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可知材料体现内心的自我修行,李翱的“性命之源”思想认为人性来源于天性,而不是内心,故B项错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明理在于格物致知,而不是内心修养,故C项错误;王阳明“致良知”的内心体悟“理”的方法论,强调内心修为,故D项正确。 5.[2016·郑州六校联考]“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新兴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国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受到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的影响。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 6.[2015·泰兴模拟]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理”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唯物与唯心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答案 C 解析 程朱理学把世界万物的本原概括为抽象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C项正确;A项是C项的表现;题干两者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B项排除;D项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提能题组] 7.[2015·黔东南模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 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