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本章内容: 了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掌握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 能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作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是其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 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 皮尔士: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用 詹姆斯:世界上的一切都都应归结为“纯粹的经验” 杜威说,即“哲学乃是教育的一般理论”,同时“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杜威是唯心主义经验论者, 他所使用的“ 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或“经验的实验主义”等哲学名词,基本上都是同义的,其中心概念是 经验 。 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彻底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她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教育改革需要: 美国传统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盛行,是从杜威在1919年——1921年访华期间开始的。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于1919年4月30日来华,在十三个省进行了数百场讲学。他的讲演被迅速汇编成讲演集出版,并成为畅销书,他的主要教育论著也被迅速翻译出版。一时间,中国教育界掀起了杜威热。 陶行知、陈鹤琴、胡适、蒋梦麟、蔡元培等,也大力传播、实践甚至发展杜威的教育思想。如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提出了以活教育为特色的幼儿教育思想;胡适多次撰文介绍杜威的观点;陈独秀评价“杜威到中国来最精要的讲演,……是在教育学” ;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本质观 对传统学校的形式主义教育不断地进行批判。他描述在传统学校里,课桌椅一行一行地按几何图形排列着,很少给予儿童活动的余地,这只是供“静听”用的。“静听”的方式意味着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只是把准备好的现成教材,让儿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东西。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教育即生长, 主张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二)课程观 杜威一直反对旧学校在课程和教材上的形式主义。他认为传统的课程充斥着呆板和枯燥的东西,它们远离儿童的经验,缺乏真正有吸引力的知识的内容。 杜威主张,教材的基本源泉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又能构成知识内容的东西。根据以上原则,在杜威主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里,课程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等)为核心。 随着年级的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数学、文学、历史、社会研究,采用更系统的作业。到了高年级(13~14岁),便开展各种“专门化的活动”。 (三)教学方法 从做中学 思维五步法: 杜威认为,思维是经验中智慧的表现,思维的过程一般包括 5个步骤: ①疑难的情境; ②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④推断每个步骤所涵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困难;⑤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四)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教师可以袖手旁观,保持沉默,而是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自己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 杜威反对那种依靠威吓和压制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成为师生两方面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三、实用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个体的发展出发强调教育对个体经验的改造 从社会的发展出发强调教育对社会经验的改造 四、反思与评价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的教育原则值得借鉴。 它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 又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主动地位这样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 杜威“ 教育即生活” 的观点有合理内涵。 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 杜威的要求, 又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 特别是与儿童参与其中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杜威“从做中学” 的教学基本原则意义深刻。 “ 从做中学” 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它贯穿于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问题中, 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都以“ 从做中学” 的要求为基础。虽然这种“ 从做中学” 从根本上说是以唯心主义经验为基础的, 他的“ 做” 和“ 学” 都是经验的整理和本能的探索, 但不能不说这里面包含着他重视实际生活、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动活动的深层思考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他选取并改造了前人的经验与主张, 把实用主义的哲学理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 形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