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呼吸课稿.ppt

发布:2017-02-20约1.03万字共6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P02↓→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 呼吸中枢 ↓传出神经 呼吸加深加快 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但缺0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在外周化学感受器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缺02的程度,呼吸中枢逐渐被抑制,最后使呼吸停止。 ↓传入神经(窦神经、主动脉神经) (3)p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当动脉血中pH升高时,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反之,则引起呼吸抑制。 pH对呼吸的影响,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以外周化学感受器的途径为主。因为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较小。 [H+]↑→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 ↓传入神经(窦神经、主动脉神经) 呼吸中枢 ↓传出神经 呼吸加深加快 (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1.过程: 运动或呼吸阻力↑→肌梭(本体感受器) 传入冲动↑ ↓传入神经 脊髓 ↓传出神经 呼吸肌收缩加强 2.意义:随着呼吸负荷的增加而相应地加强呼吸运动。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 1.咳嗽反射 咳嗽时可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但剧烈咳嗽时,因胸膜腔内压↑,阻碍V血回流,使V压和脑脊液压↑。 2.喷嚏反射 喷嚏时清除鼻腔内的刺激物。 (三)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二、肺换气 (一)肺换气的过程: 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交换↓; 2.面积: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 (二)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CO2 O2 3.通气(VA)/血流比值(Q) 概念: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肺血流量(Q)的比值。 正常值:(VA)/(Q)=0.84 意义: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 VA/Q↓≈肺通气↓或肺血流↑→部分静脉血未经气体交换。 三、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动态平衡 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 一、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 (1.5%)和化学结合(98.5%)。 氧容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O2的最大量(正常值为210ml)。 氧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O2的量(正常值:动脉血为210ml,静脉血为150ml)。 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氧含量/氧容量×%)。 正常值:动脉血:100% 静脉血:75% 特点:可逆、受PO2的影响;反应迅速、不需酶的催化。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0g/L以上,呈青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一)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 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 1.氧解离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