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课 宋明理学.ppt

发布:2017-06-03约2.9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思想犹如薪火,传承不息。 ——题记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一、溯 “理” 理学创立——北宋五子、二程之“理”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人民版教材第14页 天理 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二程之“理” “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仁” “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二、致 “理” 理学的成熟——朱熹之“理” 朱熹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理在气之先……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朱熹 “理”是伦理道德,“理”的核心是三纲五常 世界的本原是理,理在气先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材料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朱熹 成为“仁者”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材料三: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熹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世界观 方法论 人生价值实现——正君心,平天下 品味文字,解读思想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世界本原是理 格物致知 正君心 影响力 ——理学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 地位 著作 观点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人物名片 正 反 世界——“理”(天理) 社会——“仁”(儒家伦理道德) 个人——修养 方法:格物致知 知识点拨 仁者 有道 平天下 思想总是在传承中醇香,在碰撞中迸射火花。 ——题记 鹅湖之会 朱熹 陆九渊 何为理, 如何明理?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命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 陆九渊年谱 朱熹 陆九渊 什么是理 明理的方法 外在的理, 儒家的伦理道德 心即理也 发明本心 省 格物致知 学 三、省 “理”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明“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材料一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学 心学 不同点 世界观 方法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