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食品微生物学江南大学.ppt

发布:2017-05-19约1.8万字共20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转化的条件 1.菌株 2.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3.受体菌所处的状态(即感受态) 4.感受态的出现与菌株的遗传特性、培养条件有关。 5.供体细胞的DNA片段的分子量一般在107。 转化 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 ) 在转化过程中,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 ,分子量小于107,最多不超过10~20个基因。 感受态(competence) 受体细胞最容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受体菌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 细菌处于感受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 影响感受态出现的因素 培养时间:生长的对数期、稳定期 群体比例和维持时间 外界环境因子:cAMP(提高1万倍)和Ca2+ 感受态因子: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核酸酶 转化的类型: 根据感受态建立的方式,可以分为: 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人工转化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 转化的过程 ①受体细胞出现感受态 ②吸收ssDNA ③掺入DNA形成复合物 ④受体菌染色体复制,杂合区也跟着复制, 细胞分裂 参与转化的基因供体只是游离的DNA分子, 整个转化过程不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 转化的频率:很低,仅有0.1~1% 转化过程示意图 转化示意图 人工转化——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或人工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方法: ①CaCl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能摄取外源DNA的感受态状态. ②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用高压脉冲电流击破细胞膜,或击成小孔,使各种大分子(包括DNA )能通过这些小孔进入细胞。 转染(transfection) 定义: 把噬菌体或其它病毒的DNA(或RNA)抽提出来,让它去感染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进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或病毒的后代,这种现象称为转染(transfection)。 与转化的区别: 病毒或噬菌体并非遗传基因的供体菌 中间不发生任何遗传因子的交换或整合 最后不产生具有杂种性质的转化子 (二)转导(transduction) 1.转导及其发现 J.Lederberg等(1952)在Salmonella typhimurium(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发现的。 注:LA2与LA22是两株不同的氨基酸缺陷型,LA22是溶源菌,其中含有前噬菌体PLT22。 LA22 LA2 滤器 Try-his+ Try+his- 是利用温和性噬菌体作媒介,将供体细胞的DNA的 小片段(部分DNA)传递给另一受体细胞,通过交 换与整合,从而使受体菌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存在范围: 除Salmonella typhimurium(鼠伤寒沙门氏菌)外,其它原核微生物中如E.coli、Bacillus、Proteus、Pseudomonas、Shigella、Staphylococcus、Vibrio和Rhizobium等属中都曾发现转导现象。 转导的类型 完全普遍转导 普遍转导 流产普遍转导 低频转导 局限转导 高频转导 溶原转变 转导 普遍性转导Complete Tranduction 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不精确的“误切”,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噬菌体裂解第一个宿主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1)包入的完全是噬菌体的DNA(正常噬菌体) 2)包入的完全是细菌DNA(完全缺陷噬菌体) 3)部分带有噬菌体基因的DNA(部分缺陷噬菌体) 转导分别是由后两种噬菌体参与进行的。 供体菌裂解时,如把少量裂解物与大量受体菌群体相混,使其感染复数(m.o.i)1,这种完全缺陷噬菌体就会将这一外源DNA片段导入受体细胞内 由于一个受体细胞只感染了一个完全缺陷噬菌体,故受体细胞不会发生往常的溶原化,也不显示其免疫性,更不会裂解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 导入的外源DNA片段可与受体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在通过双交换而整合到受体菌染色体组中,所以使后者成为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的转导子。 感染复数:由于每一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有限,因此所能吸附的噬菌体数目也有一个限量。 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噬菌体的数量,m.o.i一般很大,可达250~360。 由于超m.o.i的外源噬菌体吸附而引起的、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