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专题16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ppt

发布:2016-12-28约1.04万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专题主要内容 一是对于近代化概念的理解; 二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三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成就 。 (一)近代化的概念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政治、经济、文化) 。又叫现代化。 近代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的,生产力的突破会带动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大转变呈现出阶段性。 近代化应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智能化、环保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等等。 近代化最根本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 (二)近代化的几种途径: ⑴原发型近代化国家: 英国、法国、美国等属于此类。 近代化的发展比较平衡,工业生产力的增长带动了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政治上也确立了民主制,自由民主思想比较普及。 这类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是近代化进入新阶段的转型问题。 ⑵传导型近代化国家: 德国、俄国、日本等属于此类。 富国强兵是推进现代化的目标,造成近代化集中于工业化,农业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制度,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因此,德、俄、日三国不仅要解决原发性近代化国家所面临的近代化转型期的问题, 而且还存在着传统与近代的冲突,需要进一步清除传统因素,全面推进近代化, 所以此类国家的动荡要激烈得多。 (三)近代化的几种类型: ⑴资本主义近代化: 1929年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应运而生,对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进行调整,资本主义近代化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被发达国家普遍接受,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 德、日战败后进行民主改革,不仅清除了封建社会的残余,解决了土地问题,且按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通过这些调整,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得到很大的缓解,保证了近代化的顺利进行,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 7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兴起,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经济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技术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新型服务业方式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最快捷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完成商业有关活动。 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人数锐减。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迅速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繁荣。 西欧国家在发展高科技方面落后于美国,形成了经济停滞不前。 曾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日本9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处于停滞和衰退之中。 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⑵社会主义近代化: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社会主义近代化道路。列宁逝世后,苏联建立起斯大林体制。 二战后,亚洲和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近代化模式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初期,一般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随着近代化的深入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明显暴露了出来,在东欧引起了社会动荡。赫鲁晓夫执掌苏联党政大权后,苏联东欧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新技术革命兴起后,苏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种种弊端招致人民的不满。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改革,由于改革思想混乱,也无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政治局面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与此同时,东欧国家也相继改变了政治经济体制。 ⑶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化: 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转变为近代化国家。它所走的近代化道路属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道路,它也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二战后,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的冲击下,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国家从此获得独立,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近代化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 从实践上看,发展中国家大多实行国有化,用国营经济弥补私人资本势单力薄的不足,进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亚洲一些国家的近代化取得显著成就。 (四)16~19世纪近代化的成就: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②政治上:国家权利取代君主特权。政党政治: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③人本身:公民取代臣民(公民民主)。 ④国际关系:采用开会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 (五)20世纪近代化的成就: ①近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展开; ②多种近代化模式的诞生; ③近代化进入新的高级阶段; ④近代化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一)第一阶段: 1840年至1919年前(中国近代史前期) 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时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