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7-2大众传媒 传播学教程 教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大众传媒 是现代社会的典型中介,是一部欲望机器(诱导、制造、复制、批发、消费、催生)。 它改变了传播方式,亦非群体参与的方式在家庭、村落、学校、社区中完成,由个 人直接面对媒介,信息由市场配置,与现实零距离; 改变了传播内容,提供的是观众想知道的东西而非其应当知道的东西,重要的是传播需要而不是内容;新闻越来越水,观众越来越傻。默多克:报纸加春药。英国人需要色情,美国人需要色情加暴力,而他需要英镑加美元。 改变了传播对象。平民媒介,大众情人。付费即可得到。 改变了传播的话语(无机的离心的话语或马赛克话语)。信息被彼此无关的、非连续的方式拼贴在一起。电视是时间性的马赛克、报纸时空间性的马赛克。 改变了传播的性质。提供现实的副本或影像,社会成为大众媒介的反映,没有进入大众传媒的或者与大众传媒不符的都不被媒介当作现实反映给受众。(海湾战争有三个参战者:布什、萨达姆、CNN。) 广播电视电影 以美国为例,电视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个上帝 在宗教上的影响力超过牧师, 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超过总统, 在学校的影响力超过教师, 在家庭中的影响力超过父母。 在美国社会, 家中无孩子,正常; 家中无电视,怪哉。 录像、VCD、MTV、CD、DVD、广告、卡通、电视连续剧(肥皂剧)、娱乐节目 、体育节目都因广播电视 而产生。 电视既是传媒(通过影像、声音、字幕等多角度传递信息,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又是流行文化,是文化生活、娱乐的主要提供者。主持人、策划人、制作人、撰稿人在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广播电视所产生的文化的特点 1、视觉的 在此之前的印刷媒介中,人类精神主要靠文字表现。 作家是上帝 ,评论家是牧师 ,读者是信徒。 在此阶段,人的思想是大于人的形象的。 广播电视 出现后,则 把人类的眼睛还给了人类。 电视电影中的形象(偶像)大于思想,或无需思想。 人们开始纯粹通过视觉来感知这个多彩的世界。从质量消费拓展为形象消费(服饰、容貌、形象和现场)。此时的美用眼睛来观察而非心来体验,无需与内容、理想、深度联系(否则讥之为 玩深沉),轻松体验。 于是有读图时代——语言向视觉转变。 虚幻感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20世纪,过去的满足生活之需变为满足社会尊重之需,人类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紊乱的社会。各种力量和声音(话语权力)不再相互倾听、理解、对话,而在于各自的意义表达需要的实现。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上是个漂泊者,由于任何行为都没有肯定性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只能通过在话语幻象中制造出自身存在意义的方式来安身立命。一切只有符号意义。一切都只是一种交流方式、表达方式,一切都旨在显示自己的文化身份、地位归属(穷人炫耀苦难、富人炫耀财富、文人炫耀文化、权贵炫耀权势)。 1、人类社会结构从立体(背景、履历、血统、身份限制着人们的行为)转向平面。 人们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横向的,血缘过度为业缘、际缘。交际的面越来越广,交际的深度越来越浅(贺卡、短信彬彬有礼但无关痛痒,网络聊天代替谈心但多是废话)。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灵魂、个性、魅力的交往被谈吐、礼节和时尚所替代),房间越来越大,家的感觉越来越少。邻居互不认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无。不仅对物,用完即弃(快餐、方便面、一次性物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带有临时的性质。 对完美与理想缺乏必要的耐心。物质上极大丰富,精神上一无所有。人类已成为没有技艺、深度和历史的平面人,成为消费和浪费的机器。 人类不再渴望在集体中获得认同,而是一个无根的寄居者(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无法确证自身。害怕被遗弃,生活在人类编织的社会梦幻中,反而把现实当作虚假,因此感到孤独、陌生,反过来要寻找归属,所以跟风追求时髦。 2、当代社会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 在工业社会及以前,生产是最重要的,消费则被排除(节俭是美德)。在当代社会消费比生产更重要。人类进入了一个以为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商品造成需要(而非需要造成商品),消费从经济行为转向文化行为(以形象化的商品而非商品本身、甚至以消费为消费对象)人们在进大型商场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