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的研究.doc

发布:2018-01-29约2.3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王小芹(姜堰市太宇医院 江苏姜堰 22550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148-01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T2DM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引起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包括外周血管疾病(PAD)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以往研究认为,糖尿病或血糖异常仅是晚期CAS的危险因素,且是脑微血管的病变。但目前研究表明,早期的血糖异常即能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降低脑血流量及神经细胞损伤等。颈动脉硬化斑块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IMT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更多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致颈动脉狭窄使远端形成低灌注性梗死或直接阻塞血管,造成支配区域脑梗死;不稳定斑块易破裂栓塞远端的血管;斑块表面大量血小板,并激活凝血因子而形成血栓。糖尿病是现今社会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故极易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现将我院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125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多普勒检查及头颅CT检查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125例均为临床确诊2型糖尿病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①两次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上;②两次以上测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③如果空腹和餐后血糖达不到上述标准,空腹血糖处在5.6~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时,则在空腹时服75克葡萄糖水后两小时再测血糖,其大于或等于11.1MMol/L。符合以上3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诊断为糖尿病。100例为高血压患者,无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无脑卒中的典型临床症状。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采用PhilipshDI5000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为7.5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分别探查颈总动脉(CCA)近、中、远端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CA)近端、颈外动脉(ECA),测量其内径和颈动脉内中膜(IMI)厚度,分析血管内膜、斑块回声特点。检查呈阳性的患者行头颅CT检查。 表1 全部患者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 组别 例数 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 无 有 检出率 糖尿病组 125 20 105 84% 高血压组 100 55 45 45% 表2 颈部血管彩超阳性者CT检查结果 组别 例数 CT检查腔隙性脑梗塞呈阳性率 无 有 检出率 糖尿病组 105 15 90 86% 高血压组 45 20 25 56% 1.3统计学处理:以t检验作为两组间差异显著比较。 2 结果分析 糖尿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4%,高血压组为45%,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lt;0.01),其中,糖尿病颈血管彩超阳性者,CT检出率86%,而高血压组为56%,两组对比显著性差异(plt;0.01)。 3 讨论 颈动脉是脑组织的主要供血动脉,很多报道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患者普遍有动脉粥样硬化,根据观察对象颈动脉有斑块患者中CT提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率高达86%,故对于糖尿病防治策略应全面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除积极控制高血糖外,还应纠正脂代谢紊乱,严格控制高血压,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控制体重和戒烟等。 参 考 文 献 [1]丁建华.华杨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硬化的分部.中国医学形象技术,2001,17(1):29-11.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