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于源 (朝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 辽宁朝阳 122000)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057-02
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与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固有耐药是由细菌染色体决定,代代相传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自身对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具有不被杀灭的抵抗力。这种获得性耐药大多由质粒介导,少数由染色体介导[1]。beta;—内酰胺酶可由质粒介导或染色体介导而产生,分别称之为质粒介导酶(plamid-mediatedbeta;-lactamase)和染色体介导酶(chromosome-mediatedbeta;lactamase)。超广酶beta;-内酰胺酶(ect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es,ESBLs)是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及单氨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并介导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的beta;-内酰胺酶[2]。目前临床分离产ESBLs菌不断增加,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也时有报道[3、4],其难治性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所以,弄清产ESBLs细菌的种类、生物特性、了解产ESBLs细菌在医院内的易感因素及流行概况,对选择适当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及探索新药研制途径均有重要意义。
1 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概况与beta;-内酰胺酶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1940年将其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至今,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见表1),为治疗人类感染性疾病起了重要作用。目前,用于临床的各类抗生素近200种,其中仅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就达130多种。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随之产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很多,如产生各种各样的酶,水解、钝化相应抗生素;细胞壁通透性下降或排泄力提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等等[1],但是beta;-内酰胺酶仍是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5]。beta;-内酰胺酶分类主要有Richmond amp;Sykes分类、Bush 分类和分子分类三种[6、7]。(1)Richmond amp;Sykes分类:1973年Richmond amp;Sykes对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eta;-内酰胺酶进行了分类。根据beta;-内酰胺酶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活性,以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抑制等特点而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五类(ClassI-V),ClassIV中的K1酶属于ESBLs[8]。 (2)分子分类:由Ambler等建立和扩充,根据氨基酸序列不同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四类(ClassA_D),ESBLs归于A类中。(3)Bush分类:1989年Bush根据beta;-内酰胺酶的底物性质、生化特性、是否被抑制剂所抑制及分子类别等特点,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四类,ESBLs属于Group2brsquo;。1995年Bush等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整理,将2群分为2a、2b、2be、2br、2c、2e、2f等7个亚群,ESBLs归属于Group 2be群。ESBLs属于质粒介导的beta;-内酰胺酶,包括TEM-3、TEM-5、TEM-7、TEM-10、SHV-2、SHV-3、SHV-4、SHV-5、MJ1、RHH1、CEP2、ROB-1、TLE-2和LXA-1[9]。此外, 质粒介导的beta;-内酰胺酶还包括:(1)TEM型(TEM-1、TEM-2、SHV-2、HHS-1);(2)OXA型(OXA-1、OXA-2、OXA-3);(3)PSE型(PSE-1、PSE-2、PSE-3、PSE-4)[10]。
2 ESBLs的基本特性
2.1 ESBLs产生机理 beta;-内酰胺酶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水解抗生素beta;-内酰胺环使其失效[11],其中,水解青霉素类药物的beta;-内酰胺类酶称A型酶,该酶的TEM型及SHV型基因较容易转移,多由质粒介导并在许多革兰阴性杆菌之间传播。最初的A型酶耐药性是针对青霉素底物水解的,很难水解头孢类药物,但近20年来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品种不断增加并长期使用后,A型酶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变异,对抗菌谱较广的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也可水解,这种底物特异性扩大了的A型酶的变异菌株称为ESBLs株。国外文献报道ESBLs对头孢他啶和氨曲南中度或重度耐药(如TEM-3、4、20、21、25),对头孢噻肟低度耐药(如TEM-16、26)[16、17]。而国内文献报道:大多数产ESBLs菌株对头孢他啶敏感,对头孢噻肟高度耐药[18]。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