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森林昆虫学8.1叶甲类答题.ppt

发布:2017-02-24约1.59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食叶害虫 以针、阔叶树树叶为食物的。食叶害虫种类很多,主要分属几个目:鳞翅目(蛾、蝶)、鞘翅目(叶甲、象甲)、膜翅目(叶蜂)、直翅目(蝗虫)、双翅目(潜叶蝇)等。 发生特点 : 1、为害虫态咀嚼式口器,幼虫为主要危害期,叶甲、蝗虫的成、幼虫同时危害,初期性害虫。 2、营裸露生活,少数卷叶、潜叶危害,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虫口数量消长明显。 3、繁殖量大,具有主动迁移、迅速扩大危害的能力。 4、食叶害虫的发生多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 。 叶部害虫大发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食料充足,气温温暖干旱,适宜害虫发生,天敌数量较少,此时害虫数量不大,不易发现。 增殖阶段:条件有利,虫口显著增长,林木受害面积扩大,天敌相应增多。 猖獗阶段:虫口爆发成灾,随后食料缺乏,小环境恶化,加之天敌数量增加,抑制作用加强。 衰退阶段:虫口减少,天敌也随之他迁,或因寄主缺乏,种群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的结束。 叶部害虫爆发的周期性:每一大发生的过程,通常一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的可达14年,1年2代者只有3年半,但受环境影响大 。 食叶害虫突发性强,采取应急措施易杀伤天敌,破坏平衡。因此研究了解害虫种群动态,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使害虫种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有虫而不成灾,是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第一节 叶甲类 体小型至中型,卵形或圆形,有金属光泽。触角中等,线状;复眼圆形。足跗节似为4节。 (一)榆毛胸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 (Fairm) :又称榆绿、榆蓝金花虫。分布于东北、西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成、幼虫危害榆树。 1、形态特征:成虫近长方形,黄褐色,鞘翅蓝绿色,有金属光泽,头顶有一三角形黑纹,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倒葫芦形黑纹,两侧各有一卵形黑纹。 2生活习性 北京、辽宁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5月份成虫开始活动,危害叶片,并产卵于叶背。初孵幼虫剥食叶肉,被害部呈网眼状,2龄以后将叶食成孔洞。老熟幼虫于6月中下旬开始爬至洞、树杈、树皮缝等处群集化蛹。成虫羽化后取食榆叶补充营养。成虫有假死性。 (二)葡萄十星叶甲 Oidesdecempunctata(Billberg) 叶甲科,成虫、幼虫取食葡萄、柚、爬山虎等叶片,严重时可全部吃光。 1、形态特征:成虫土黄色,椭圆形,头小,常隐于前胸下,触角淡黄色,末端4或5节为黑褐色,前胸背板有许多小刻点。两鞘翅上共有黑色圆形斑10个。 2、生活史及习性:1年1代。以卵在根际附近土中和落叶下越冬。5月下旬孵化,幼虫白天隐蔽,早晚取食,有假死性。成虫7月羽化,一经触动,即分泌黄色具有恶臭的液体,有假死性,成虫产卵于土面。 (三)白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 L. 又名杨叶甲。 分布于东北、华北、河南、湖北、新疆等地。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杨、柳。 1、形态特征:成虫长10-15mm,头蓝黑色,前胸背板蓝紫色,有金属光泽,小盾片蓝黑色。鞘翅棕红色,密布刻点。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浅土层中越冬。翌年4月份寄主发芽后开始上树取食,并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或嫩枝叶柄处,块状。初龄幼虫有群集习生,2龄后开始分散取食,取食叶缘呈缺刻状。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老熟附着于叶背悬垂化蛹。6月中旬羽化成虫。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成虫开始越夏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卵块,早春越冬成虫上树时,树干涂环阻杀或震落捕杀。幼虫群集于树干上化蛹时,扫集烧毁;成虫振落。 2、保护利用天敌,如捕食性天敌猎蝽、蜘蛛、胡蜂、螳螂和寄生蜂如大腿小蜂。 2、化学防治:80%敌敌畏乳油1000X、50%杀螟松1000-1500X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