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学4-5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分类原理 一、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1、基本原理 昆虫的种类、习性、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与任何千差 万别的事物一样,总是存在特殊性与共同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昆虫与其他 生物一样,在演化过程中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起源于共同祖 先,所以存在或亲或疏的血缘关系,并在进化里程上有着连续性和间断性 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分类的科学依据。 分类是适应人类生活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科学,认识世界上任 何事物最基本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分类。 2、目的和任务 分类的目的就是鉴定、鉴别和对物种的描述,在生产 中区别和利用,再则在鉴定种类的基础上按物种的血缘关系远近,建立符 合自然属性的物种间的系统关系,并阐明物种的形态、进化和系统发育过 程。 4、种及亚种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在生物起源与生物进化的历程上, 物种是该历程上的基本环节,也是该进化索链上连续性或间断性对立统一的 综合体现。在自然状态下的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以物种形式存在并 繁衍的群体,生死隔离保障了所有物种的同一性与稳定性。 物种:最早林奈定义:“同一种生物,其形态相同,在自然情况下能够 交配,生出正常的后代来”。现在认为:“物种是由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 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 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具备特有的遗传特征,是生物进化历程和分类上客 观存在的实体单元”。 种下的单元包括亚种、生态型、变种。亚种是种内具有地理分化特征 的种群,与种内其他亚种有不显著的形态学区别,但无生死上的隔离,是 物种继续分化和形成过程一个未成熟的种。生态型是同一种在不同生态条 件下产生的不同表型,形态上虽有明显的差异但不稳定。变种是与模式标 本或原记载特征不完全相符合的个体或类型,动物分类不使用。 5、种以上分类阶元 属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一群种的概括,具有 相似的生态习性或食性;科由若干属构成,科内属具有相近的生态或生物 学习性,科之间具有稳定而明确的形态区别。目是一群科的集合,性状稳 定易于鉴别。 二、合名原则 1、物种的命名 学名是国际通用表示种的名称,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 字组成,每一物种都有一个学名。 杨枯叶蛾: Gastropacha populifolia Esper “双名法”命名: 属名 + 种名 + 定名人组成 黄褐天幕毛虫: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 “三名法”命名: 属名 + 种名 + 亚种名 + 定名人 2、模式标本 当第一次发表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为模式标本。原始发 表时所用的单一标本为正模标本,同时所用的另一个异性标本为配模标 本,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称副模标本。标签:产地、采集日期、寄 主、采集者等,用红、蓝、黄色标签标注。 三、昆虫分类的历史及发展 1、地区性动物区系研究(或形态描述)阶段 林奈确立了生物的双名 法、物种的概念,及一系列的分类阶元,即属、目和纲。缺陷是林奈认为 物种是上帝创造的,是恒定不变的。 2、进化论的创立与自然分类系统确立阶段 达尔文以分类为基础创立 的进化论阐明了物种间具有血缘关系,物种是可变的\进化的生物学规律;这一 时期把物种安排在不同的自然分类系统范畴的种上水平的分类、建立了大 量的新目、新科和新属。 3、种群与种下分类阶段 通过研究表明物种是一个多型性的集群,包 括许多亚种及地方性种群,亚种间以及种间的差异也是由许多微小的变异 所组成,多数地方性和地理性变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种不再被认为是 本质一致而固定不变的群体。以生态、生物、形态牲为主进行种下水平的 分类。 4、新系统学确立阶段 此阶段以生物学上的物种定义取代纯形态学的物 种定义,分类特征将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细胞学以及生理学等因素 考虑在内, 以足够的标本为代表的种群成为基本有分类单位。 广泛应用电镜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理生化中的血清、电泳、酶、核 酸、基因等技术,用于动物的分类。 四、昆虫纲的分类特征 1、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外生殖器、内部形态及外部形态和体内器官 的超微结构特征。 2、幼期特征 胚胎期、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各种特征。 3、行为特征 昆虫生命活动所表现出各种行为性状,如鸣声、气味 (信息物质)用交配和趋性行为等。 4、生态特征 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状,如生态位、食性与取食方 式及其寄生物等。 5、地理分布特征 依据形态的差异性、生殖隔离、分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