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11章 农业科技体系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农业科技体系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定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农业科技体系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第三节 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实例分析 第一节 农业科技体系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 一、农业科技体系概述 第三节 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基本方法 一、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理论 二、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模型 三、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指标 * 科技成果生成 科技成果推广 科技成果商品化 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 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推广 应用研究 应用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技术推广体系 产后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体系构成 人才培训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 科研开发体系 推广服务体系 二、农业技术进步 含义: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过程。 本质:将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变为物质形态生产力,以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表现:一是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原有技术的改造和革新;二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第二节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一是硬技术进步 二是软技术进步 1.分类法之一:按内容分 2.分类法之二: 按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的影响分 L1 K 0 L 1.资金节约型技术进步 在资本-劳动最佳组合中,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MPPL提高,从而使劳动力代替资本的投入增加。若投入要素的市场价格保持不变,则将会发生以劳动替代资本及劳动/资本比率上升(或资本/劳动比率下降)的情况。 图1.资金节约型技术进步 Y0=Q L0 K K1 L Y0=Q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图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L1 L0 L K K1 K0 Y1 Y0 图3.中性技术进步 3.中性技术进步 Y0=Q K0 4.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 指技术进步后,土地与资金、劳动配合生产同等产品中,土地投入的份额相对减少,其他要素投入相对不变。实际上是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从根本上讲,技术进步必须与更多的资金或劳动相结合,才能放大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经济供应量,因此,也可归为资金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日本是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战略的成功代表,通过实施“多劳多肥”的精细农业,依靠生物技术进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3.分类法之三:按技术变化的质态分 4.分类法之四:按途径分 一是技术革新 二是技术革命 一是原发性技术进步 二是获得性技术进步 路线选择: 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 农业发展的目标 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特点 综合性 外生性 选择性 渐进性 一、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理论 衡量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要素中,通过生产函数把科技进步的作用单独分离出来,并给予定量的评价。主要制“余值法”: 索洛模型:首次将技术进步问题导入经济增长分析。 平均生产函数法 增长数度方程 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标 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比较 1.平均生产函数法 Y=A0eδtKαLβ ——δ正好是广义希克斯中性的科技进步率。 * * * 素材天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