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三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双百”方针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内容: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
2.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长篇小说创作繁荣:如《红岩》《红日》《红旗谱》等。
(2)电影艺术勃勃生机:如《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
(3)戏剧创作百花争艳:如《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十年动乱
(1)导火线: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的发表。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
2.文化凋零: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1)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明确方向: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
(1)文化艺术奖的设立:如“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
(2)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轻巧识记]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易误辨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繁荣我国文化学术事业的方针,于1956年提出,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因过分强调阶级斗争使“双百”方针难以真正贯彻,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颇值得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概念阐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1982年首届获奖的作品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李自成》(第二卷)《将军吟》《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等六部作品。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过渡时期(新型教育制度建立)
1.方针:《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措施
(1)彻底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办学。
3.成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与发展)
1.性质: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2.提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教育方针。
3.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措施
(1)“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
(2)“两种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3)多种形式办学。
5.成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
1.措施:“上山下乡”运动,“废止高考制度”等。
2.影响
(1)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文盲、半文盲人数剧增。
(3)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蓬勃发展)
1.措施
(1)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制定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加快教育立法:1980年以来,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
2.成效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职教、普教并举。
(3)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
[轻巧识记]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
[归纳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兴办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思维升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浩劫及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
文化浩劫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艺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