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12血栓性疾病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栓性疾病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栓形成是指人体血循环中的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异常的血凝块。血栓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面广,包括血细胞、凝血因子、血管壁的因素、血细胞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等。临床上根据血栓在人体内的解剖部位,将血栓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微血栓和混合血栓。
血栓问题分为血栓性疾病和血栓相关性疾病,其现代预防和治疗的核心是:
1、筛选和判断血栓高危人群,预防血栓形成;
2、用溶栓和抗栓的方法实现和维持血管持续通畅;
3、最终目的是降低近远期总死亡率和其他重要的心血管事件。
因此实验室对血栓性疾病的检测与抗栓的监测倍显重要。
3
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
ACL TOP家族 2013检测菜单
General Screening
PT
APTT
Fib-C
Thrombin Time
ISI Calibrate
INR Validate
D-Dimer
D-Dimer HS 500
D-Dimer HS
D-Dimer
FDP
Thrombophilia
Antithrombin
Protein C
ProClot
Free Protein S
ProS
APC- R V
Homocysteine
Factors
Intrinsic Factors
Extrinisc Factors
FXIII Antigen
VWD
VWF: Ag
VWF Activity
VWF:RCo
Heparin
Heparin (Xa – 2 stage)
Heparin (Xa – 1 stage)
HIT
HIT Ab (PF4-H)
Lupus Anticoagulants
DRVVT Screen/Confirm
SCT Screen/Confirm
LA Controls
Fibrinolysis
Plasminogen
Plasmin Inhibitor
Global Tests
ThromboPath
Diagnosis of VTE
筛查风险因素
D-Dimer
PT/INR
APTT
Heparin Xa
dRVVT
Silica-based LA
aPL antibodies
孕 妇
静脉血栓栓塞可疑
血栓症家族史
Antithrombin
Protein C
Protein S
APCR - FV L
FII20210
Homocysteine
FVIII
血栓形成倾向
APS diagnosis
血栓症与血栓形成倾向
治疗监测
静脉血栓的特点
突发性风险
早期诊断困难
发病前预防困难
治疗监测手段有效
动脉血栓的特点
渐进性风险
早期诊断有效
发病前预防有效
治疗监测手段?
有多少系统参与了血栓的形成
凝血系统:凝血因子
抗凝血系统: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t--PA、PAI--1等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数量、功能
内皮系统:内皮素、vWF
血流变系统:粘度与变形能力
我们要关注哪些系统的异常?
更具价值的项目在于……更精确地指向目标
抗凝血酶
蛋白C
蛋白S
vWF
凝血因子
D-Dimer
血栓形成的诱发指标
易栓症
易栓症的定义
由于抗凝蛋白、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缺陷或因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类疾病。
遗传性易栓症
1. 遗传性抗凝血酶-III缺乏(AT-III缺乏)
2. 遗传性蛋白C缺乏(PC缺乏)
3. 遗传性蛋白S缺乏(PS缺乏)
4. 遗传性活化的蛋白C抵抗(APC-R)
5. 遗传性肝素辅因子-II缺乏
6.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7. 纤溶酶原缺乏
8. 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获得性易栓症(获得性高凝状态)
1. 抗磷脂综合征
2. 妊娠和口服避孕药
3. 围手术期和外伤肥胖
4. 肿瘤性疾病
5. 糖尿病
6.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7. 肾病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的检测指标
D-二聚体和FDP的临床应用
定 义:
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后产生的交联纤维蛋白的最小降解产物。
Fibrinogen
MW 340,000
Fibrinogen to Fibrin
A Polar Appendages
A Polar Appendages
Fibrin Monomers
MW 330,000
Thrombin
Fibrin Polymer
Cross-Linked Stable Fibrin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A
C
B
A
Y
X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