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的地质作用(地表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水的地质作用 自然界中的水存在形式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海陆间循环 (2)内陆循环 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这就是内陆循环。 海上内循环 1.1 概述 地面流水 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 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的地质作用 侵蚀作用 地表水对地面的洗刷作用、对沟谷及河谷的冲刷作用,均不断地使原有地面遭到破坏 后果:地面大量水土流失、冲沟发展,引起河谷斜坡滑塌、河岸坍塌等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问题 搬运作用 地表水把地面被破坏的破碎物质带走的现象 后果:被破碎物质覆盖的新地面暴露出来,为新地面的进一步破坏创造了条件。同时,搬运作用为沉积作用准备了物质条件 沉积作用 当地表水流速降低时,部分物质不能被继续搬运而沉积下来的现象 沉积作用是地表水对地面的一种建设作用 1.2 暂时流水的地质作用 是大气降水后短暂时间内在地表形成的流水 雨季是它发挥作用的主要时间,特别是在强烈的集中暴雨后,它的作用特别显著,往往造成较大灾害 一 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淋滤作用 大气降水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渗流水不仅能把附近细小破碎物质带走,还能把周围岩石中易溶成分溶解带走,从而使地表附近岩石逐渐失去其完整性、致密性,这个过程称为淋滤作用 残积层 残留在原地的、未被冲走,又不易溶解的松散物质 二 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洗刷作用 大气降水沿地表流动的部分,在汇入洼地或沟谷之前沿着整个山坡坡面漫流,把覆盖在坡面上的风化破碎物质洗刷到山坡坡脚处,这个过程称为洗刷作用 坡积层 在坡脚处形成新的沉积层 三 冲刷作用及洪积层 冲刷作用 地表水逐渐向低洼沟槽中汇集,水量渐大,携带的泥沙石块也渐多,侵蚀能力加强,使沟槽向更深处下切,同时沟槽不断加宽,这个过程称为冲刷作用 洪积层 洪流所携带的大量泥砂石块被搬运到一定距离后沉积下来的物质 洪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到沟口,由于坡度减小,洪流无侧壁约束,水流分散,动能迅速减弱,所搬运的碎屑物在沟口大量沉积,形成扇形堆积地貌。 1 冲沟 第一阶段是形成细沟 第三阶段是使谷底逐渐变缓,同时冲沟的岸坡逐渐塌落,形成天然稳定的坡度 1.3 河流的地质作用 一 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1 侵蚀作用 (1)下蚀作用 河流下蚀切割河床,使河床变深 下蚀的强弱与流速、流量的大小,以及组成河床的物质有关 (2)侧蚀作用 河谷的演变过程 河流的蛇曲地段,弯曲程度很大,某些河湾之间非常接近,只隔一条狭窄地段,到了洪水季节,洪水能冲决这一狭窄地段,河水经由新冲出的距离短、流速大的河道流动,残余的河曲两端逐渐淤塞 2 搬运作用 3 沉积作用和冲积层 沉积作用 流速降低使河流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 冲积层 河流的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冲积物)的特征 二 河谷横断面及河流阶地 1 河谷横断面 2 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 地壳运动与气候影响下河流侵蚀作用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根据阶地延伸方向与河流方向 横向阶地 阶地延伸方向与河流方向垂直 由于河流经过各种悬崖、陡坎,或经过各种软硬不同的岩石下切程度不同而造成的 纵向阶地 阶地延伸方向与河流方向平行 是地壳上升运动与河流地质作用的结果 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 侵蚀阶地 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表面只有很少的冲积物,主要由被侵蚀的岩石构成 多位于山区,是地壳上升很快,河流下切极强造成的 基座阶地 阶地表面有较厚的冲积层,但地壳上升河流下切较深,以致切透了冲积层,切入了下部基岩以内一定深度 阶地由上部冲积层和下部基岩两部分构成 冲积阶地 整个阶地在阶地斜坡上出露的部分均由冲积层构成 表明该地区冲积层很厚,地壳上升引起的河流下切未能把冲积层切透 王横线绛县路基、路面、挡墙冲毁路段 王横线绛县路基、路面、挡墙冲毁路段 301省道郧(西)漫(川)公路路基被洪水冲刷一空,路面塌陷,交通中断 咆哮的洪水切断了公路,阻断了交通 洪水过后,路基荡然无存 三 河流地质作用与工程建筑的关系 建筑物在河谷横断面上所处位置的选择,河谷斜坡和河流阶地上建筑物基础的稳定,与河流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房屋建筑 河流对岸坡和大堤的冲刷掏蚀会对河岸或大堤造成破坏 桥梁工程 桥渡:选择在河流顺直地段过河 应尽量使桥梁中线与河流垂直 桥墩:基础位置应选择在强度足够、安全稳定的岩层上 路基 多置于河流阶地或较缓的河谷斜坡上 桥墩 路基 The end 初期:下蚀作用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