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docx

发布:2021-07-12约2.5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方法合理、灵活。”为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也包括让学生学好简便运算。现在以多位数加、减法、乘法的简便运算为例,谈谈自己20多年教学中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一、复习旧知,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间的间距,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简便计算之前,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铺垫性的基础训练。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学生在简便运算时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这过程好比跟音乐老师教歌前的,发声练习一样的道理。如在教学加、减简便计算之前,引导学生复习一下以下计算: 加法交换律:38+86+62=38+62+86 加法结合律:38+86+62=(38+62)+86=186 减法性质:186-38-62=186-(38+62)=86 二、引导探究,归纳简便运算方法和技巧 小学数学的简便计算,虽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繁、难的数值计算转化为简单的数值计算,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是运用运算定律、性质,围绕着“凑整”而进行等值变形,在教学时要给课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归纳出在一般情况下“凑整”(包括:凑十、凑百、凑千……)的几种方法。现在的新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出现“凑十法”,换句话——就是哪两个数字在一起可以凑得十。也为后来的简便运算凑百、凑千(加法结合律)埋下铺垫,打好基础。 三、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 数学教学的练习既是巩固知识的需求,也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不可缺少的手段。赞可夫曾经说过:“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两件事,一是讲清概念;二是精心安排练习。”其实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 学生的练习显得更重要。在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设计如下的一些针对性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强化练习。 对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一些简便,应及时组织强化训练。如一个数加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的简便计算,学生对减去整百、整千,然后补数(多弄的)的如何 处理往往容易混淆。针对这一难点,可进行如下的强化训练。 教师出示卡片 要求学生回答 3879+997=3879+1000-3 (看做加1000然后把多加上的3减去) =4879-3 3879-398=3879-400+2 (看做减400然后把多减去的2加上) =4279+2 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多加要减去”、“多减要加上”、尽量减去或者加上一个整百、整千的数(这样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乃至可以用口算完成,这样就提高运算效率。)等简算规律。 2、对比训练。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弄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加减简便计算中,也有些表面形式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式题,往往学生容易混淆,可设计一些如下的练习:578+352-178与578-178-322等的对比练习。 3、辨错练习。 对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所产生的错误,通过辨错可以培养学生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思考运算顺序的习惯,并进一步获得正确的认识。如设计:下列各题计算对吗? 为什么? 173+27-39+61=200-100=100 与(173+27)-(39+61)=200-100=100 教师在平时要收集类似这样的错例,让学生进行辨错练习,再通过讲评,从反面加深影响,也可以得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有括号跟没有括号,纯粹两码事情。加减在一起,没有括号要按照顺序来计算等),从而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4、借助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学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A ×(a+b)=Aa+Ab其实就可以利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者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其实两者是一样的道理,无非是简便运算的一种“活用”。加强以下练习: 133×58+133×42=133×(58+42) =133×100 133×58+133×41+133=133×(58+41+1) =133×100 其次,乘法分配律也适合括号里面是减法的分配运算。例如:133×158-133×57-1=133×(158-57-1)=1300。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举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