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听力水平影响因素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英语听力水平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英语听力水平是衡量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英语听力障碍一直是困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的一个最大因素。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水平的现状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英语听力水平;原因;有效策略
. 研究背景
教育部颁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 正所谓“听说读写”,将“听”放在首位,足以可见“听”的基础地位;“听”不仅是汲取各类信息、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听力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和实践中不容小觑的一个方面听力训练在整个英语教学中也被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英语听力已经成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的一个最大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本文将问卷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力现状,析这一现状的并结合情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原因
笔者非英语专业名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听力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概况:有77%的学生,76.28%的学生只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在考试中涉足听力,80.51%的学生认为单词影响了听力,68.29%的人认为跨文化障碍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听力有88.65%的学生66.75%的此外有65.34%的学生认为每天收听电台英语和进行相关的听力训练是十分有益的,但是仅仅只有12.37%的人能坚持做到这一点。有79.12%的人认为对语音进行系统教学并结合听力内容进行更多的课堂活动会提升他们的听力水平。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基本可以概括出以下影响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课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即“三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步,老师会对相关问题进行题意解释;第二步,播放听力材料;第三步,提问并核对答案。虽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听力练习,但是学生的听力水平却不能得到提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只能单方面接受知识,并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对所听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和诠释,主动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在课下,大多数学校的广播站都少有关于英语时事新闻的报道,在课后学共同讨论力的氛围;很多学生仅有的说英语的时间就是集中在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课后没有讨论英语的环境,割裂了听和说的联系,丧失了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缺乏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言学科,兴趣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许多学生对英语尤其是听力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一方面他们可能仍然没有意识到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英语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使得他们已将英语学习摒弃到自己学习范畴之外。许多学生一谈到英语就心生恐惧,觉得自己的基础差,没有办法学好英语,打从心底就排斥这门学科[2]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过程中一旦听到自己不熟悉的单词或语句就开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他们失去信心,整个人忐忑不安,最终彻底放弃,不再继续往下听。研究表明,紧张、时会影响,
(三)缺乏坚实的语音基础
语言听力教学的。词汇、语法、语音语调和习语语言知识在英语听力中起着重要的转换作用。英语语句,运用自身的知识进行预测、判断联想,语言信息。因此听力水平的高低和语音的标准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听力能力的突破学生语音基础薄弱表现,混音、连读、同化、弱读、重音在听力过程辨析语音的能力差,经常将发音相似的单词弄混,导致无法理解听力内容。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听力教学的前提。在自己民族特有的和文化的前提下,学生理解会照自己固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既然是英语听力,听力材料中肯定会不同程度涉及英美国家的社会制度、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学生在听到这些内容时,一旦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就会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去接收这些句子并用中式思维来翻译这些句子,最终会对听力内容一片茫然,甚至是背道而驰。例如;“Do
you wear perfume?” 学生听到这样的句子会匪夷所思,为什么问有没有穿香水?此时理解这个听力材料时就会出现障碍,如果学生已然知晓在英语国家喷香水所用的动词就是wear,这一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我国学生仍然偏重书面英语,主能动性不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大都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惰性较大,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和习惯。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时十分有限,每周最多只有六个课时,分布在听力学习的时间更少,想要,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