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少年闰土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docx
2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内容:本章节以《少年闰土》为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作品背景介绍、闰土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梳理、主题思想探讨等。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技巧。
-感受鲁迅作品的独特风格: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理解作品的语言魅力。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
-人物心理描写理解:小说中闰土的心理描写较为复杂,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理解其心理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社会背景把握:小说反映了旧社会农村的生活状况,学生需通过文本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
-主题思想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较为深刻,需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探讨闰土形象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文学语言运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先由教师讲解《少年闰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4.设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鲁迅的写作风格,创作一段具有幽默讽刺意味的小片段,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生平故事,特别是他童年时期的趣事,激发学生对《少年闰土》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的特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少年闰土》的背景,包括鲁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展示小说中的经典片段,如闰土与“我”的对话,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刻画。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闰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3.深入分析(约15分钟)
-人物心理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闰土的心理活动,如他对“我”的羡慕、对生活的无奈等,探讨其心理变化的深层原因。
-社会背景分析:教师结合小说中的细节,如闰土的衣着、家庭环境等,帮助学生理解旧社会农村的生活状况。
-主题思想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美的追求等。
4.角色扮演(约10分钟)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角色准备:学生根据所选角色的特点,准备相应的台词和动作。
-角色扮演: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察并记录。
-反馈交流:扮演结束后,各小组分享扮演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少年闰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学生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作业布置(约2分钟)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少年闰土》相关的阅读作业,如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或是对鲁迅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完成时间和提交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如《社戏》、《祝福》等,这些作品同样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朝花夕拾》选段:这本书是鲁迅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他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阅读这些选段,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