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在40例肾结石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在40例肾结石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倪云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医院泌尿外科 418400)
【摘要】目的 探析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住院部收治的80例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组40例采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I期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能极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或者避免并发症发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皮肾镜 气压弹道 超声 碎石术 肾结石 疗效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108-02
泌尿系统结石是一种常见泌尿外科疾病,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高居首位,肾结石是指发生在肾盂、肾盏等和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根据结石的成分不同分为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磷酸钙结石、硫酸铵镁结石、胖氨酸结石以及嘌呤结石六类[1],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在活动或者劳动后可发作疼痛或者疼痛加剧。随着泌尿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输尿管镜、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等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患者避免了创伤较大的开腹取石术,上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经皮肾镜穿刺建立通道取石成功,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已经成为临床上首选治疗方式[2],目前,泌尿外科广泛应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但是对于结石较大,同时伴有感染或者肾功能不良的复杂性肾结石治疗效果尚不明确[3]。本研究笔者对比分析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超声碎石术两种微创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肾结石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为肾结石,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4.96plusmn;5.38岁,病程1~14月,平均5.46plusmn;2.38月,其中多发肾结石20例、鹿角形结石10例、肾盏憩室2例、孤立性肾结石8例。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5.06plusmn;5.68岁,病程1~16月,平均5.68plusmn;2.78月,其中多发肾结石18例、鹿角形结石11例、肾盏憩室3例、孤立性肾结石9例。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基线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在知情同意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连续硬膜外或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处截石位,经尿道输尿管镜行患侧输尿管逆行插管,置入5F输尿管导管,并将输尿管导管与留置气囊导管固定妥当,导管接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患者改为俯卧位,垫高肾区腰部,B超检查患肾并选择穿刺点,一般选择肩胛下角线和腋后线之间,于12肋或11肋之间,后组中盏或上盏进入,两步法扩张建立24F标准通道,放置24F金属镜鞘至肾集合系统内,置入20.8F肾镜,使用瑞士EMS第四代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能量设定为100.00%,频率为10~12Hz。清石完成之后顺行置入6F双J管,留置14F肾造瘘管。治疗组40例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常规麻醉和各项手术操作同对照组,碎石并清除过程基于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进行,结石粉碎后采用超声负压功能,将其进一步粉碎吸出。后期处理同对照组。
1.3 观察项目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期清石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chi;2检验,检验标准alpha;=0.05,P<alpha;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分析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