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第8课《笔墨丹青》课件3(岳麓版必修三) 2.ppt

发布:2017-06-10约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唐寅? 枯槎鸲鹆图 ? 明四家之一唐寅,初字伯虎。江苏吴县人。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个人的挫折促使他无奈地取狂放与玩世的生活方式,“任逸不羁,颇嗜声色”,实则常借诗画宣泄心中郁愤。 “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馀。”诗画映发,对象的神态和画家的情趣融为一体,寄寓了超凡脱俗的思想。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同情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书画为生。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真率自然。 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郑板桥 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画竹的过程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非常重视生活感受,民间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说法。 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阜,胶州城南三里河村人 。雍正十一年官安徽泰州盐务司。后受牵连无辜下狱 ,待查清事实,蒙冤昭雪,高凤翰终因受肉体折磨精神刺激,患大脑中风,右手右腿麻痹病废,不能再为官。去职后流寓扬州 ,改用左手舞文弄墨 ,卖画为生,自号“后尚左手”,或“丁巳残人”。在扬州他与郑燮等人交往颇深,画风不拘成法,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的 。 清明上河图 二、民间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难得的历史文献价值,根据课本插图《清明上河图》(局部),提取画面蕴涵的历史信息。二、民间风俗画 * 参考:在西方的绘画中,人物占据了核心的位置。所谓核心位置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数量的巨大,另一方面,是人物在构图中所占据的核心位置。如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到现代主义诸大家(如毕加索、梵·高等人)的作品。这种以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就是西方艺术注重个人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的突出表现。而西方绘画中准确、谐调而科学的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则是实证主义与科学精神的传统在绘画上的体现。反观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是恪守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画作中,必须承认人物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宋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在一幅高度在2米左右的山水画中,若有可怜的人物,几乎让人找不到,与《蒙娜丽莎》的人物占据了画面的五分之四,恰好相映成趣。道理说来很简单:崇尚自然秩序的道家传统的确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就是那么一点点大,正像苏轼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明清小品画更是花鸟虫鱼,几乎没有人的位置;自然本位主义实在是中国绘画的一大传统。 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中国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行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第8课 笔墨丹青 关山月 傅抱石 张大千与毕加索 1957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应邀访问巴黎。在此期间他邂逅了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 在毕加索的画室里,200多幅仿齐白石的绘画作品让张大千惊讶不已。但毕加索不会使用中国毛笔,墨色浓淡难分。张大千亲自示范,毕加索赞叹不已,感慨道:“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如果把东方绘画比作一块精致的面包,那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的碎屑罢了”。 诚然毕加索过于谦虚了,但大师的评价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独具风采的中国书法绘画,更是古代中国艺术的大宗,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 一、中国绘画的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