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由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法国,曾参与“马歇尔计划”)。 1.理论核心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体现 (3)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4)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具体的梯度推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 三、中心-外围理论 (核心中心—边缘理论)(自学)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自学)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 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 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 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 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 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 (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 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 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长。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1986.423)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Systematic Geography.London: Brian Knapp,1986.432) (资料来源:Knox P L, Marston S A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8.54)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 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 系。 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赖程度就更深。 (二) 相互依赖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 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 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 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 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 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 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 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 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