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多个经济区的协同发展规律与区际经济关系,明晰区间经济发展关系、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的基本内容与知识体系。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 区际经济关系 §2 区际经济分工 §3 区际经济差异 §3 区际经济协调 (1)赫希曼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以对一国内各区域间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此理论,解释经济发达区域(北方)与欠发达区域间(南方)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利用极化效应(集聚效应)、涓滴效应(扩散效应)展开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互动影响。 (2)梯度推移学说 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潜力存在区域差异,以及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的促成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经济梯度(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进行区域梯度开发。 (3)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领先发展区域为“中心”,缓慢落后区域为“外围”,中心居于统治、支配、核心地位,外围处于依赖、附属地位,存在不平等的发展格局。以极化效应(向心倒流效应)和扩散机制(离心扩散效应)解释中心-外围模式的演变机制。 (4)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①依赖理论 早期注重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贸关系,是一种宗主国与卫星国、宗主国与殖民的经贸关系。 ②相互依赖理论 依赖是相互的,只是彼此程度存在差异;依赖是双向的传递与影响;依赖内容与程度存在时间变化: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 §2 区际经济分工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有关区域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2)作用与意义 加强区际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发展机会,导致区际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竞争,造成损伤。 (3)区际相互作用产生前提 ①区际的互补性:区际互补性越强、区际联系越密切。 ②区际的可达性:区际可达性越强、区际联系越密切。 ③干扰机会:区际可介入可能性越小,区际联系越密切。 2、区域分工理论 (1)分工原理 ①含义:是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其他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各地区(或国家)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②意义: 发挥区域优势,开展专业化生产; 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品质与管效; 协调与提高局部、整体利益与效应。 (2)分工形式 ①垂直分工 区域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②水平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性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3)分工机制因素 ①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 ②区域要素禀赋差异 ③区际要素流动 ④市场差异 ⑤区际贸易 ⑥企业组织结构 ⑦利益诱惑 (4)理论与学说 ① 绝对成本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中提出,国际依据绝对成本优势进行分工与合作。各国或地区按绝对利益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但不能解释无绝对优势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现实。 ② 比较(相对)成本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国际依据相对成本优势进行分工与合作,从供给与成本角度较好的解释地域分工与国际贸易问题。 ③要素禀赋学说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1977年《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提出HO学说,摒弃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观,以价格差异展开分析。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相对价格差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引起商品绝对价格差异,即区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分工与贸易的主导因素。 ④ 新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形成产业间分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 ⑤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学者波特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有关,主要有六大因素包括产业的生产要素状况、产品的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发展机遇、政府行为。 比较优势是以要素禀赋为导向指导产业发展,竞争优势是以市场为导向指导产业发展,现代贸易条件下,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而区域分工重点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