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析句子语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品析文章的语言
品析文章的语言,在近几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要想准确完成此类试题,要注意掌握以下品析文章语言的方法。
一、从文章体裁入手品析
文章的体裁不同,语言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品析文章语言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
1、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周密;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3、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记叙文阅读:品析词句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赏析作品的语言)
(一)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可以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着手。
常见题型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例如1: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选自《背影》
答:“聪明”这里用了反语,褒义词当贬义用。表明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
例如2:不顾余震的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答:日夜兼程原义是“连夜加班的赶路”,这里指总理争分夺秒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表现了总理与人民并肩而立的精神。
(二)体味句子的意义及作用
方法:可以从结构、修辞角度、描写角度等着手
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
(5)照应前文(开头)
(6)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画龙点睛
2、修辞方法及作用
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事物特征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如:母亲只用鱼汤泡饭。她拨开孩子们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里。
答:“贪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写出了孩子们抢着吃鱼的情景。
例如:下边这一拟人句,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晃着颤动的水影,发出潺潺的声音”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在路途中快乐跋涉的情景,既展现出了自身的美,唱出了心中的快乐,又表现出了对时间的珍惜,对困难的不屑一顾。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作者采用了比喻与排比相结合的修辞手法,既借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泉鸣的种种层次及声响的特点,又用排比句增强了句式的气势,写出了泉声的层次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
6、反复: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语气
3、描写角度
(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
例如: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答: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男孩求老师加一分时难为情的样子和说话小声的程度。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选自《春》
答:本句从触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柔和的特点。
答题注意方面:
1、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2、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3、结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