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药物与中间体.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药物与中间体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1. 药物
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调节人体生理
机能,并能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它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
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
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 药物的来源
3. 理想药物应具备的特点:
(1). 自身的药物选择性高、无毒害、避免不良反应、与
其他相关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
(2). 长期服用不易产生耐药性;
(3). 具有优良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最好为速效及长效
药;
(4). 性状稳定,不易被酸、碱、光、热及酶等破坏;
(5). 使用、服用方便,价格低廉。
4. 药物的分类
区别的本质:
二、药物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药物作用
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细胞周围的理
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2 .特异性药物作用
结构特异性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如酶和受体)功能基
团结合而发挥作用,大多数药物属于此类。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
1.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主要研究药物对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
防治疾病的机制。
2.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
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化转换(代谢)及排泄过
程。药物的代谢与个体的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和遗传
因素等有关。
3. 受体理论
受体理论是药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从分子水
平阐明病理生理过程的现象,解释药物的药理作用、作
用机制、药物分子结构和效应关系的一种基本理论。
(一)受体的基本概念
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
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 ,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
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
体(Ligand)或配基。而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称为受点
或位点(Receptor site) 。
(二)受体特性
受体具有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高亲和力、结构专一性、立体
选择性、区域分布性、亚细胞或分子特征、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
性的相关性、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三)受体类型
受体类型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大致可分为三类:
(1)细胞膜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
体等;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或
细胞核内。
四、药物靶点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结合
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
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现代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关键首先是寻找、
确定和制备药物筛选靶—分子药靶。
选择确定新颖的有效药靶是新药开发的首要任务。迄今已发现作为治
疗药物靶点的总数约500个,其中受体尤其是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
靶点占绝大多数,另还有酶、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药的作用靶点。
合理化药物设计可以依据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
子通道、核酸等潜在的药物作用靶位,或其内源性配体以及天然底物的化
学结构特征来设计药物分子,以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新药。
五、
六、
第二节 心血管药物
强心药
抗心绞痛药
分 类 抗心率失常药
抗高血压药
抗高脂蛋白血症药
一、强心药
• 慢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 正性肌力药加强心肌收缩性
– 血管扩张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抑制剂降低前、后负荷
• 强心药
– 强心苷类
– 非苷类强心药
1. 临床常用强心苷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