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鱼类生态学总复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鱼类生态学
绪论
一、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研究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性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实用度大。
三、特点:①以鱼类生物为核心②以鱼类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为对象③与其它渔业科学不同
四、基本任务:解决当代“三农”面临的鱼类生态问题,探究末来渔业业高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模式与方法。解决当代渔业生态问题,确定未来渔业发展方向。
第一章 鱼类与环境
一、水域生态系统:①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水库、江河 ②海洋生态系统:沿海及内湾、河口、珊瑚礁、外海、上升流、深海
二、水环境
(一)水的性质:
1.密度: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可自如沉浮的原因: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
2.压强:深度↑→压强↑ 3.比热:高 4.透明度: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 5.优良溶剂
(二)水环境的类型
1.淡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分流水环境+静水环境
静水环境:贫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洞穴
2.盐水环境:水面广阔、时空连续,多变,分海底区域+水层区域
三、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
1.水温:鱼是变温动物: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水温0.1-1.0℃(仅金枪鱼>10℃)
2.盐度:①按生活水域的盐度划分:从纯淡水→47‰的海水
海水鱼类:盐度为16‰-47‰的海水水域
咸淡水鱼类:盐度0.5‰-16‰的河口咸淡水水域
淡水鱼类:盐度为0.01‰-0.5‰的淡水水域
过河口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有阶段性→溯河鱼类:在海水中生活,仅在生殖期入淡水中。大麻哈鱼、中华鲟、鲥等;降海鱼类:在淡水中生活,仅在生殖期入海水中。鳗鲡等。
②按对盐度的耐受范围划分:
广盐性鱼类:能耐受的盐度幅度较广。咸淡水鱼类、过河口鱼类。
狭盐性鱼类:对盐度要求较严,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但鲤、鲫能在10‰盐度中生活,草鱼能在14‰盐度中生活)
③盐度对鱼类的影响:渗透压影响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如:四大家鱼在盐度>3‰时不能正常繁殖。有些鱼类对盐度的缓慢变化表现出极大的耐受性
3.溶解氧:影响鱼类生存和生命活动强度。海洋的DO基本呈饱和状态,淡水的DO随水体不同有区别。
(1)来源:大气溶入(溶入速度与水温成反比,与气压成正比)、光合作用
(2)消耗:水生生物的呼吸、有机物分解耗氧
(3)对鱼类的影响:①直接影响:窒息死亡 ②间接影响:溶解氧充足→天然饵料繁生;溶解氧不足→厌氧细菌滋生→产生有机酸、氨、硫化氢→消耗溶解氧→对鱼类有毒害作用。如:“浮头”现象
(4)一般概念:①纯水溶氧范围:5.54—10.23ml,在水温0—30℃内,与水温成反比。②红血球的吸氧能力比水对氧的溶解能力大15-25倍。③血液中氧的饱和度与外界氧分压有关。
4.CO2:形态为游离态、碳酸盐、重碳酸盐
(1)来源:水生生物的呼吸、有机物质氧化分解
(2)对鱼类的影响:不会因CO2过高引起鱼死亡,但CO2的增减会影响鱼的呼吸。
CO2过高→阻止血液CO2弥散→鱼体积累大量碳酸→血红蛋白氧饱和张力高→导致缺氧
柏氏效应:当水中CO2含量增高时,血液携带饱和氧状态所需要的水中溶氧量要比一般高得多才能达到。当周围组织含CO2较高时,血液向组织卸除氧的活动也相应加强。
卢氏效应:当CO2的压力很高,pH值很小时,氧压即使大到100个大气压,也不能使血液携带的氧达到饱和。
5.硫化氢H2S
(1)来源:溶氧不足时,厌氧细菌分解、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
(2)消耗:溶氧增加,硫化氢即可被氧化
(3)毒害作用:很强,易与血红蛋白中的铁化合而失去载氧能力。
6.氨NH3 ——水生生物代谢的最终产物
(1)来源:缺氧状态下的含氮有机物分解、含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
(2)决定因素:pH值和温度
(3)毒害作用:极毒物质,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生长。
四、鱼类与生物因子的关系
1.鱼类之间的关系:①竞争:饵料 ②共生:鲨和鮣 ③寄生:盲鳗、喜盖鲶 ④捕食:防御性适应
2.鱼类的形态生态:①环境条件的多样性 ②鱼类适应性的多样性 ③鱼类适应性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3.上层鱼类:体型多侧扁型或纺锤型。
静水型→体形高;外海性上层鱼类→尾鳍呈新月形,适于高速运动;表层鱼类→背部色深,腹部色浅;以视觉摄食鱼类→视叶发达,纹状体不发达;滤食性鱼类→触觉发达,延脑发达而分化;
运动迅速的鱼类→小脑发达,红肌发达;飞鱼→以胸鳍滑翔,视叶和小脑均发达
4.中下层鱼类:体型多侧扁型,但与上层鱼类有差别。
底栖鱼类→多平扁型,体色似底质,游速慢,运动不太活泼,红肌不发达,小脑亦不发达;
底层鱼类→触觉较发达,延脑特别分化;海底匍匐爬行的鱼类→胸鳍具有分化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