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暨南大学
全日制本科课程教案
2006 ~ 2007 学年 第 1 学期
课 程 名 称 药 理 学
课 程 性 质 专业必修课
教 材 名 称 药 理 学
适用专业(方向) 临床医学 (2004级)
学 生 类 别 内 招 生
开 课 单 位 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授 课 教 师 吕俊华 聂红
职 称 教 授 副教授
暨南大学教务处 制
二00 六年 二 月
《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课程教案》填写说明
一、用宋体、5号字填写,每项页面大小可按照规定格式自行添减。
二、一次课为一份教案(不包括封面)。
三、“课程性质”填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学生类别”填内招生,外招生或内、外招生;公共选修课的“适用专业(方向)”填写“全校各专业”。
四、“开课单位”填学院、学系和教研室(无教研室只填学院和学系)。
五、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
药理学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药理学总论-----绪言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06年 9 月 5 日 第 1 周星期 二 第3节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主要教学内容:
1.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定义。(10分钟)
2.药理学的性质和研究任务,药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10分钟)
3.药理学发展简史,我国本草学的成就,现代药理学的产生和其发展概况,我国药理学发展和成就。(20
分钟)
4.细胞膜对药物转运的主要方式。(10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定义。细胞膜结构特点,转运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细胞膜结构特点,转运方式和特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1.采用ppt和板书结合方式教学。
2.结合图提出问题:药物如何进入体内? 在体内又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到达效应器官和部位并产生作用? 思考题、讨论题或作业:
名词解释:药物,毒物,药动学,药效学,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什么?药物转运的方式和特点?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授课用教材:
《药理学》 杨宝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卫生部规划教材)2003年8月 第六版
2、参考书:
《药理学总论》 杨藻宸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年6月
药理学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06年 9 月 4,6日 第 1周星期二(4节)
第1周星期四(1~2节)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基本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对药物转运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体液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35分钟)
2.药物从不同部位吸收的特点与血药浓度的关系,首过代谢的概念。(20分钟)
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以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举例进行说明),再分布的概念。(15分钟)
4.生物转化的意义、方式和阶段(图说明),重要药物代谢酶系,药酶诱导剂和药酶抑制剂的概念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20分钟)
5.药物排泄途径,重点阐述药物通过肾脏排泄的特点和规律。(15分钟)
6.时量(效)关系和曲线的意义;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的概念和意义,重点强调当肾脏功能降低时,药物半衰期的变化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给药方式的改变;Vd、房室模型、稳态血药浓度的概念和意义;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连续多次用药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规律,负荷剂量的给法。(4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基本规律,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2.教学难点:影响药物跨膜转运的因素和规律,pH对药物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药
浓度变化的规律,房室模型的概念。 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教学。
结合图表启发式提出问题: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其解离度如何?对药物吸收有何影响?如果中毒时如何解救? 如果药物首过效应很强,如何决定给药途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联合用药时注意些什么?肝肾在药物消除方面有什么作用?如果肝肾功能减弱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