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汇总.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汇总 课程标准部分(共43道题) 一、填空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 中高 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 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 形成和 社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 点面 结合,综合 交叉,螺旋上升。 3.儿童生活的不同领域包括个人、家庭、 学校 、家乡(社区)、 祖国、世界 。 4.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 结果 。 5.品德与社会倡导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 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作品 评价,个案 分析。 6.儿童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空间、人文环境、 自然 环境。 7、 五、六年级侧重祖国、世界的内容。 8、 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的内容。 9、社会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 10、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 11、内容标准里采用了“知道、懂得、了解、理解”等动词属于认知的内容。 12、内容标准中的“体会、感受、激发、珍惜”等动词属于情感态度的内容。 13、内容标准中采用的“观察、调查、讲述、交流等动词属于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内容。这些行为动词的使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指导的要求,还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中“点面结合”的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 ) 2.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 ) 3.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中,突出了综合性,强调了活动性。 ( √ ) 4.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惟有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 √ ) 5.评价内容中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指的是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 6、内容标准是由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的。(√) 7、内容标准不是按年级划分的而是按大主题划分的。(√) 8、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不同的生活领域中,通过认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三、问答题(共4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哪些方面? 答:(一)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二)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三)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特点? 答: 以学生的生活基础展开学习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学习内容基本上是沿着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思路展开的。 改变课按“德目”构建的方式,社会课按“板块”组织的问题。 符合学生生活和认识的发展,基于学生的经验开展学习,在认识社会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4、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标准的性质? 答: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每条内容标准都有课程目标的支撑,将学生的学习与实现目标的活动联系起来。 体现了国家对本课程学习中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有所依据。 除了对课程知识的要求外,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的要求。 5、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6、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7、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答:(一)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