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理解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人云亦云,能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者的思维要灵活,不要苛求答案的整齐划一。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或想象出一些离谱的答案,即使学生真的是“离题万里”,我认为也比不会创新的学生好得多。科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创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知识、掌握技艺、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给学生思维以发散的机会。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优化。例如:教学生画椭圆图形和矩形图形时,让学生练习椭圆和矩形的基本画法,使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总结出同一个图形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方法:1:垂直拖动鼠标,然后再水平拖动。方法2:拖动鼠标再垂直拖。方法3:沿对角线拖动等不同的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可以掌握画椭圆的不同方法。再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答案。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教师的提问和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大脑,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增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以信息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中教师有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是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讲解、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信息课,喜爱信息课,学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例如在学画热带鱼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动画)一条美丽的热带鱼游进同学们的视野。欣赏的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条热带鱼在图上主要运用了椭圆。并让学生观察这条热带鱼都用椭圆的哪种样式(三种样式),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时教师质疑:看了老师画的这条热带鱼,你们还能用椭圆工具画出哪些图形,闭上眼睛仔细的想一想。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中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形成了形象思维外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随之而出。通过对表象进行多次再加工、再处理,他们会寻求更好的效果,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有的同学画了一条大鲤鱼,后面跟着几条小鱼,有的同学画了一个生日蛋糕,有的同学画出了五环,有的同学画了一只小鸡,有的同学还画了一棵大树。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必需的心理氛围
创造力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其中的重要的要素之一。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一节课40分钟是否能充分吸引学生,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画图教学中,我让学生做的每一个练习都允许学生在给定的题目中自由发挥。当然自由发挥是有限度的,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我们对发散思维限制得太严,学生就不能主动处理,他们就会产生大量的稀奇古怪的想法,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给定的图画中任意添加或改变,但一定说明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