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袭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这样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现今,科技迅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日渐频繁,人类文明急剧变迁,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是这个世纪的三大特色。要想在新的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创造、学习、合作、竞争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力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该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一、由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学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发明与创新的源泉。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动词”。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不足。针对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比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张形象生动的电子贺卡,将要学习的技术、方法运用在电子贺卡中,在第一节课时,演示给所有的学生看,把学生带进形、声、光、色、情中,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多学生都问老师,我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吗?教师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因而所有学生都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展示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学生除了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还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求物体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通过认真的观察,找出事物的特性,并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容忽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演示讲解的过程,学生一定要通过认真的观察,观察教师的操作,找出操作的要点,丰富自己的感知,从而发现新的探索点;学习的过程更是自学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奋向上的学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知识的热情,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到计算机的作用不只是可以打字而已,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个个自己心中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并受益终生。
三、先动手后明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没有动手能力,就缺乏创新的物质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使自己的创新思维更加科学化。先动手,后明理,学生要先动手学会操作,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的思考,从而产生创造的灵感,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发展,对他们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让学生首先掌握操作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发现和再创造。“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采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没有了想象,就等于陷入了死海。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想象力是核心。任何一个不会想象的孩子,就只能模仿别人,缺乏自己的风格。之所以缺乏想象,就是脑海里储存的东西太少。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教材及课外读物中找到无限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