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县菁桐国小-国民教育社群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27
「台北縣菁桐國小」築夢菁桐 願景相隨小
台北縣平溪鄉菁桐國小 校長 蔡文杰
壹、學校掃描
菁桐國小位於風光明媚、空氣清新的台北縣平溪鄉,也就是平溪鐵路支線的終點站,這所學校位於基隆河的發源地,在群山環抱及清溪圍繞中,於民國四十四年正式成立,至今已經走過四十多個年頭,過去曾是台灣煤礦的盛產地,學生人數層高達一千多人,隨著煤礦工業的沒落,人口外流,雖然現在只有學生一百人左右,但是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仍然掩抑不住這個快樂學習新樂園的風采與秀麗。
菁桐國小有一群關心兒童、熱心教育的老師,我們充分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誠心的接納學生的差異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潛能、創造自我,進而肯定自我,我們期許每位學生將來都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心力;因此,我們在學生的課程學習之中,融入了許多務實的活動與精采的安排。
1.教學計畫--編擬完善專業的教學計畫,構築豐盈多元的學習歷程。
2.檔案評量--採行完全學習的檔案評量,掌握過程形成評量的精神。
3.教學研討--實施同儕對話的教學研討,激發專業自主的教師潛能。
4.課程架構--運用主題單元的課程架構,統整多樣分化的教學素材。
5.體驗學習--推行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習,開展弱勢族群的關懷情操。
6.蹦蹦活動--展現多元智慧的蹦蹦活動,尊重個別學習的選擇權利。
7.戶外教學--辦理精緻豐富的戶外教學,啟迪學生宏觀的學習觸角。
8.探索活動--培養主動求知的探索活動,活潑自由學習的快樂天地。
9.表演時間--檢驗學習成果的表演時間,豐厚自信成長的學習羽翼。
10.早餐約會--拓展生活領域的早餐約會,融入生活禮儀的實際嘗試。
11.校際交流--實際生活經驗的校際交流,昂揚成長歌曲的快樂旋律。
不一樣的安排,全新的學習活動,開啟了學生更寬廣的學習視野。
在校園中,我們除了將學生的作品融入校園建築中,更讓校園成為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最大教具,希望透過精心的規畫與設計,使學生容易學,教師方便教,把校園景觀與教學真正合為一體,啟發學生知性的學習與感性的情意陶冶,帶領下一代邁向教育的新紀元。
貳、「學校願景」發展歷程
一、「學校願景」推動的構想
(一)願景的理念
願景(vision)是一個組織、學校或個人,在檢視本身內外在發展的條件和屬性,對於未來發展所描繪可達成的願望或長遠目標;願景是引導組織行動的方針,塑造組織形象的指標,凝聚組織成員力量的催化劑,更是組織追求進步並賴以永續發展的憑藉;任何一個進步中的現代化組織和學校均須建構適合其發展情境特有的願景。
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必須事先建構學校的願景,以做為凝聚教師動力的催化劑,並做為學校課程規劃、設計、發展、實施和評鑑的藍圖。Murphy Beck(1995)即指出,學校本位管理至少應包括目標(即願景)、預算、人事、課程和組織結構等五項內涵的授權管理,而其中最重要的、最優先的就是目標之授權管理,缺少學校願景的建構,學校本位管理即無意義可言。
此外,Foriska(1998)亦認為願景目標的設定,乃學校課程發展的首要步驟。他認為有效達成能力指標的課程領導過程,應先設定願景目標,接著據以發展課程,其次為選擇有意義的學習評量方式,然後是人員的專業成長;而且,要使這些過程形成相互回饋的互動循環,不斷持續改進。願景欲成為有效的凝聚力催化劑,一定要讓組織的成員參與建構的過程,如此才能使願景成為組織成員所共有的願景,成員們才會共同獻身效力,踐履願景的實現。
(二)本校發展課程背景分析
課程發展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專業能力為依歸,才能夠在行政、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努力與不斷對話修正裡,共成一個同心圓。我們相信唯有發展課程的同心圓,才能使一切的願景在努力中步步踏實,步步有力,更可喜的是我們的課程建構能力長久以來已在耕耘中。因此,當本校在八十八學年度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際,為了實踐本位化學校管理的真正意涵,我們探索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並帶領校內教師一起建構學校的共享願景,做為發展學校課程的指針。以下敘述本校發展的背景分析:
1.回歸本質構念:菁桐國小自83年起試辦開放教育,87年起辦理小班教學,累積多年教育實驗經驗,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主動快樂的學習,多年來實施學生個人檔案評量,希冀以多元化、個別化與適性化來擴充學習領域,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2.專業教師團隊:全校教師熱心教育,關心兒童的學習成效,努力於專業發展,所有教師於開學前先行擬定教學計畫,經全校教師及家長的專業對話,確立課程架構圖之後,方才展開教與學的活動。
3.行政後勤支援:學校行政人員具有教育理念,校園組織氣氛和諧,向來即以教學與學習為先,行政全力支援教學活動之進行,對於九年一貫新課程,仍然堅持回歸教育本質的作法與態度。
4.夥伴家族關係: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