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3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doc

发布:2018-06-16约3.7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3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张春明(215004) 教材分析 教学利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体现出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对人类如此重要的这种气体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内容,即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取方法,教材以大量实验对其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 在本章前两节中学习了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以及性质比较活泼的氧气,对于空气的组成以及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氧气制法的学习,已初步了解反应发生装置、气体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此外在生物课程中,对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已有直观的体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3、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观察和描述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归纳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反应类型并能做出正确判断; 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能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索习惯,增强科学精神; 了解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引起学生关注环境变化以及引起环境变化的原因; 学会全面、辩证的认识和评价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及收集和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选择。 教法设计 指导探究、实验演示、分组实验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对比、归纳 教学资源准备 实验用品:矿泉水瓶2个;滴管2个;雪碧一瓶;集气瓶3个(带玻璃片);试管4支;导管;长颈漏斗一个;锥形瓶1个;250mL烧杯一个;石蕊试液浸泡过的高燥小花4朵;澄清石灰水;稀盐酸;大理石;石蕊试液;食醋;火柴;蜡烛及梯架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包含近2010年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数据以及相应的温度变化数据;“干冰”图片;练习题等) 教学思路 问题导入新课(讨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及温室现象(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实验室制法(讨论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结束本节课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 夏天,人们总爱喝汽水,打开瓶盖便看到气泡翻腾,喝进肚中不久便有气体涌出,顿有清凉之感,这是什么气体呢? 【演示实验1】展示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再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板书]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产生的途径 二氧化碳 消耗的途径 讨论并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途径(结合教材P40图2-15)并总结出二氧化碳奇妙的动态平衡。 结合目前世界气候变化讨论“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阅读教材P40拓展视野,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 知道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关注目前气候变化,并建立“低碳生活”的意识; 培养学生信息把握能力。 [过度] 那么这种能引起地球温度升高的气体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它除了能引起温室效应之外,还有哪些用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过度。 2、关注“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行为”培养。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讲述]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板书]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板书]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用途 灭火 原理:二氧化碳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其密度比空气大。 常见的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固态“干冰”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照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之间存有化学变化。 各小组交流实验现象 对比1和3、2和3以及3和4 分别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二氧化碳和水、食醋均能使小花变色,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即酸性。但是二氧化碳和水各自本身没有酸性,两者同时存在时却具有酸性,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具有酸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即碳酸。 [讲述]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二氧化碳全部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经实验证明,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二氧化碳没有参加反应。 突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物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板书]CO2+H2O(H2CO3 碳酸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碳酸。 【演示实验5】将在二氧化碳作用下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