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4 多种多样的动物(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pdf

发布:2025-04-05约2.8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下册

《多种多样的动物》教学设计

课题2.4多种多样的动物课型新授课

科学观念:

1.动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遗传变异使得动物多种多样。

科学思维:

1.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动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教学目标

探究实践: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狗的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更多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态度责任:

1.意识到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动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其在动

物中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难点:能够用实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并联系生活现象进行

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情境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遗传和变异,比如同一棵树的果

课实味道不同。那么,动物世界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比如小狗

堂和它的妈妈,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导回答:“毛色一样!但花纹可能不同……”

入追问:“为什么有的特征像父母,有的却不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索

动物界的‘家族秘密’!”

2.揭题:“动物宝宝和它们的爸爸妈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些现

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规律?”[教师指示PPT内容,并聚焦课题]

二、探索

活动1:比较动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1.基础观察[教师展示图片:狗妈妈与多只小狗的对比图,如毛色、

花纹、体型等。]

提问:“哪只小狗的毛色与狗妈妈完全一致?哪只不同?”

推测:“狗爸爸的毛色可能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课汇报:“小狗A的毛色和妈妈一样,是遗传;小狗B的花纹不同,

是变异!”

追问:“除了毛色,动物还可能遗传哪些特征?”(如耳朵形状、

行为习惯)

2.思考延伸

提问:“如果一只猫妈妈擅长爬树,小猫是否天生就会爬树?”

程探讨:“是遗传的本能?还是需要后天学习?”

总结:“行为既有遗传因素(如捕猎本能),也受环境影响(如学

习能力)。”

活动2:交流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1.任务要求: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如猫、鱼、鸟),讨论其亲代与

后代的异同案例。

学2.示例引导:①鸟类:“幼鸟的喙形状与父母相似(遗传),但羽

毛颜色可能更鲜艳(变异)。”②鱼类:“小鱼的体型与父母相同,

但斑纹分布不同。”

[在学生进行交流记录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巡视,注意提

示学生关注形态、行为、习性的对比。]

活动3:给动物家族“增添新成员”

习1.任务设计:假设为某类动物(如老虎)设计一个“新成员”,需

同时体现遗传与变异特征。

2.学生展示:“新老虎继承了父母的条纹(遗传),但体型更小(变

异),适合丛林生存。”

3.教师总结:“变异可能帮助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这正是进化的动

力!”

三、研讨: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1.“龙生龙,凤生凤”和“一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