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对比.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对比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49例。低剂量组每日口服10 mg瑞舒伐他汀,高剂量组每日口服20 mg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左心室指数、血浆标志物、6 min步行距离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的LVEF、LVESD及LVEDD水平显著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e level of LVEF,LVESD,LVED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high dos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low dose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和诊断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诊断标准[4]的患者;②自愿参加研究并签字同意的患者;③年龄在40~80岁之间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引起心力衰竭的患者;②对本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等。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49例。低剂量组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44~76岁,平均(60.2±4.5)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8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龄42~79岁,平均(60.8±4.6)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3例,Ⅲ级16例,Ⅳ级1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β受体阻滞剂等。低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商品名:可定,规格:10 mg/片,IPR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国药准字 口服治疗,1片/次,1次/d。高剂量组给予相同药物,2片/次,1次/d。所有患者均治疗8周
1.3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左心室指数、血浆标志物、6 min步行距离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左心室指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测。血浆标志物包括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s-CPR水平,采用罗氏公司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NT-proBNP水平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分级改善 ≥2个等级;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分级改善1个等级;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心功能分级无改善[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1)
2.2两组左心室指数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左心室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的LVEF、LVESD及LVEDD水平显著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1、3.692、2.151,均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的hs-CRP、NT-proB-NP水平以及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0、14.577、3.914,均P0.05)(表4)
3讨论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终末阶段的并发症状,由于冠心病病程长,心室重构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生理特点[6],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因子分泌、内分泌系统激活以及血脂水平升高均参与了心室重构的过程[7]。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对改善心室重构具有重要作用[8],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促进患者预后效果[9]。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而对瑞舒伐他汀的作用研究较少
瑞舒伐他汀同为他汀类药物,具备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可明显起到抑制炎症作用以及抗血栓作用,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起到保护心血管的效果[10]。有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心室功能上有显著效果[11]。目前,临床上观察心室功能的指标包括LVEF、LVESD以及L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