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24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24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雅典早期,最关键的职位是执政官,梭伦、庇西特拉图、克利斯提尼等都曾担任过此职。其中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实际政治权力向十将军集中。公元前467~公元前428年间,伯里克利儿乎一直是十将军之一,且这一时期的政治领袖都是将军出身。上述材料可以说明,雅典当时
A.各等级公民的权利完全平等 B.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财产资格的限制彻底打破 D.由精英政治家左右城邦军政
2.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3.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4.以下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
A.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5.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出,“全球化不再等于美国化”“汉语、印度语、阿拉伯语都可以发展出全球性的报纸、广播、电视频道。“播客’更是本土文化走向全球的利器。”作者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
A.多元文化并存的趋势加强 B.美国失去了全球化的机遇
C.国际政局发生剧烈的变动 D.亚洲国家居于主导的地位
6.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同盟会宣言》中规定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相互嬗进的时期,以渐趋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国民革命性质发生嬗变
C.孙中山的政策趋向工农群众 D.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
7.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拒不承认二战后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加速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一政策的变化表明,联邦德国()
A.改变了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B.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努力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 D.推行独立外交以此提高国际地位
8.中国的乡里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时乡和里是单独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在沿袭西周国、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乡和里开始并称,“乡”正式成为乡里基层组织的一级单位;出现了“亭”的设置。该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新式社会秩序在重构 B.传统制度遭到遗弃
C.宗法血缘制已经崩溃 D.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9.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10.如图是历史上某国政体结构示意图,据此分析,该国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1.“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到一八九八——一九一四年间先在欧美然后在亚洲最终形成了。”在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欧美国家在经济领域出现了
A.垄断资本,巨型企业 B.大财阀,小型企业
C.大政府,小社会 D.大帝国,大财阀
12.如图是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非公有制企业在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重献巨大
B.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C.公有制企业是安置城镇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
D.企业薪酬机制不一导致城镇人员就业不公平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
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