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笔算减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docx
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笔算减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内容:《小小图书馆》中的三位数笔算减法,包括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计算步骤和计算技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理解退位减法的基本原理。
2.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技巧。
3.增强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加减法,对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减法计算,但对于三位数减法的退位计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数学学习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们的数学能力处于基础阶段,需要通过直观和动手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擅长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三位数减法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正确的计算步骤,以及如何处理借位和进位的情况。此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从两位数加减法过渡到三位数减法可能会感到不适应,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包含三位数减法例题和练习的数学课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图书馆场景图、计算过程动画等,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教学工具:准备计数器、算盘等教学工具,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并确保桌面整洁,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教师展示一张图书馆的图片,并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图书馆吗?图书馆里有哪些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图书馆里找到我们想要的书,也就是学习如何进行三位数的减法。”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一本故事书在图书馆的第236层,而我们在第128层,我们该如何计算需要上升或下降多少层?”
3.学生回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进行三位数的减法。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包括列竖式、从低位开始计算、借位等步骤。
2.示例演示:教师展示一个具体的例子,如234-128,边讲解边演示计算过程。
3.学生跟随:教师引导学生跟随示范,在纸上写出相同的减法题目。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题:教师分发练习题,包括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解题过程,互相帮助解答疑惑。
3.展示答案: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随机提问: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互动游戏:教师组织一个与减法相关的游戏,如“数一数”,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减法。
2.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与减法相关的任务,如设计一个减法迷宫。
3.分享经验:小组代表分享解题经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位数减法的关键步骤。
2.反馈:询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预习:布置课后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时长: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包括列竖式、从低位开始计算、借位等步骤。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题目,并能正确处理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技能提升: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有效解决计算中的问题,如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借位,如何正确处理多位数的退位减法。
3.思维发展:
学生在解决减法问题时,培养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4.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图书馆的情境,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实际操作和互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5.团队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