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docx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紧接上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反射和反射弧。这部分内容与学生对神经系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神经系统功能机制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学生能够形成对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中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特别是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
-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及其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通过实例说明神经调节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反射弧结构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反射弧中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结合如何形成条件反射,以及条件反射的可塑性。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
-实例分析:在分析具体实例时,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哪些是非条件反射,哪些是条件反射,以及它们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先由教师系统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差异。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神经元的角色,体验神经信号传递的过程,加深对神经调节机制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神经系统的动画和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
4.实施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我们的身体动作的吗?”
展示一些关于人体运动和反应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神经系统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神经调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神经调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神经调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神经调节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神经调节案例进行分析,如手部抓握动作和呼吸调节。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神经调节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神经调节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神经调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神经调节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神经调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神经调节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神经调节的原理。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神经调节的短文或报告,要求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神经调节的作用。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神经系统的奥秘》: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适合对神经系统有更深入兴趣的学生阅读。
-《人体生理学基础》:详细讲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适合希望全面了解人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