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7讲生物圈与植被学案鲁教版.doc
PAGE
PAGE10
第7讲生物圈与植被
必备学问
学问体系
学科素养
1.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
2.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分布区及常见树种。
3.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植被特征和气候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详细案例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结合景观图识别植被类型并分析其特征。
一、相识生物圈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①光合作用eq\b\lc\{(\a\vs4\al\co1(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②影响eq\b\lc\{(\a\vs4\al\co1(变更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具有调整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左右)。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
①分布区:一般分布在暖和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常青,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③常见树种:樟树、椰子树。
(2)落叶阔叶林
①分布区:潮湿、半潮湿的温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③常见树种: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3)针叶林
①分布区: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叶子呈针状。
③主要类型: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柔喜湿等不同类型。
2.草原植被
分布区
植被特点
热带草原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
具有很强的耐旱性;成片的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萎
温带草原
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潮湿、半干旱地区
群落结构简洁,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特征,且“一岁一枯荣”
3.荒漠植被
(1)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2)主要特征: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汲取水分。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eq\a\vs4\al(气候:在热量条件满意,植物生长的状况下)eq\b\lc\{(\a\vs4\al\co1(降水丰富的地区: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降水稀有的干旱地区:荒漠植被))
(2)土壤:在亚热带气候区eq\b\lc\{(\a\vs4\al\co1(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3)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4)植物可以指示环境(镜子)eq\b\lc\{(\a\vs4\al\co1(苔藓植物的分布能反映阴湿环境,铁芒萁的分布指示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分布指示碱性土壤环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困难,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特别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养分物质、爱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难。
点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圈为生物供应了CO2,水圈供应了水分,岩石圈供应了矿物质养分,而绿色植物将水、CO2和矿物质等无机物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同时向大气圈释放氧气。
留意绿色植物对地球上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技巧依据气候类型推断植被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
(2)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
(3)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
(4)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潮湿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6)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7)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
(8)温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
(9)温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
技巧依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推断植被类型
(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困难、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
(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
(3)乔木叶片宽敞、春季发叶、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
(4)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
(5)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
(6)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
辨析喜光植物与喜阴植物
(1)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