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被动句.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汉语被动句 一、被动句和主动句、有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主语在意义上上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句子就是主动句,例如: 我写好信了。 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句子就是被动句,例如: 信写好了。 被动句也分有标志被动句和无标志被动句,例如:“门被撞开了”,“汽车叫老张开走了”,这句子里有“被”和“叫”,就是有标志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 二、古汉语里有被动意义的句子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胠箧) 宋师败绩,华元虏。(吕氏春秋·察微) 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鲁酒薄而邯郸围。(庄子·胠箧)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上) 这样的句子,主语在意义上是动词的受事,但一般不被当作是典型的被动句,一般叫受事主语句。 三、古汉语里有标志的被动句 A.V于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 B.见V(于A)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C.为V,为AV,为A所V 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国语:越语)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身死,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D.被V,被AV: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舜得下廪,不被火焚(论衡:吉验) 四、各种被动句式产生的时代 “V于A”的历史是最早的,西周时期即有用例: 矦乍册,麦易金於辟矦(麦尊)(麦这个人被辟侯赐了赤铜) “见V”、“为AV”式最早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例如: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为A所V”最早见于秦汉之交。 “被V”最早见于战国,而“被AV”最早见于东汉。 五、古汉语的被动句和欧洲语言的被动语态 欧洲语言里普遍存在被动语态,汉语里有所谓的被动句,被动语态和被动句是不是一回事?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按照拉丁语语法建立汉语语法学,因为拉丁语动词有主动态和被动态,所以马建忠也讨论“受动字”。对此,高名凯曾经提出过质疑,他在《汉语语法论》里说过,汉语的动词不存在主动和被动的区分。高名凯的说法可取,至少汉语里各种形式的被动句和欧洲语言的被动语态是不一样的。 被动语态在形态句法上有两个要求: 1) 动词的主动态和被动态词形不同,例如: The foreign guests were given a warm welcome by the children My shoes had been cleaned by somebody 2) 欧洲语言被动式的施动者不必非得出现: The foreign guests were given a warm welcome by the children 3) 英语的被动态没有语用上的倾向,积极义、消极义都可以。例如: Two people were killed and twelve were injured A note was passed up to the speaker John was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class 但是古汉语动词无论出现在主动式还是被动式里,动词的词形都不变。例如: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虛实)(“致”在古代注音材料里只有一个读音,没有因为“致”用于被动义就变读)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春秋》上以攻打别人的为客方,以被攻打的为主方)东汉何休注云:“伐人者为客,长言之;见伐者为主,短言之。皆齐人语。”如果何休的說法是有根據的,《公羊传》產生的战国時期的齐国方言中,动词“伐”有兩個語音形式,反映了主动和被动的形態分別。 汉语的“为……所……”式和“于”字式施动者必须出现,这在国际语言学界叫“假被动”。 古汉语的“被”式、“见”式、“为”式和“为……所……”式主要都表达一种意外的、不如意、不愉快的色彩。例如: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矣。(论语:阳货) 见侮不辱(庄子:天下)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汉军却,为楚所挤(史记:项羽本纪) 七、表被动的“见”和“被”的形成过程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楚辞:招魂)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 天被尔禄(大雅·既醉) 信陵君似之矣,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荀子·臣道)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