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汉语词类
一、名詞
名詞主要是表示人、事物、時間或者地點名稱。
名詞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事物名詞,另一類是時地名詞。事物名詞也可以分爲專
有名詞、普通名詞和抽象名詞三類。專有名詞是指國家、民族、姓氏、職官、人、物、
地、時代等的專門名稱。如: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處狄二十年而行。(《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漢書·儒林傳》)
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國語·越語上》)
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寺人披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論語·八佾》)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
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以上例子中的加點詞都是表示國家、民族、姓氏、職官、人、物、地、時代等概念的
專有名詞。
普通名詞是指人、物、地共有的名稱,如:
方今天下適定,海內願安,士無賢不肖,皆樂立名於世。(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勸學》)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願受一廛而為氓。(《孟子·許行》)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第十一章)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莊子·逍遙游》)
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莊子·秋水》)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呂氏春秋·貴因》)
以上例子中的加點詞都是表示人、物、地等概念的普通名詞。
抽象名詞是指人、物、地、時的性質、現象、功用的名稱,如: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老子》第七十七章)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儀哉?(《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例子中的加點詞都是表示人、物、地、時的性質、現象、功用的抽象名詞。
時地名稱有可分爲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時間名詞時表示時間概念,在句子中可用作
狀語。如: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凄風,秋無苦雨。(《左傳·昭公四年》)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韓非子·五蠹》)
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衆。(《韓非子·五蠹》)
初,鄭武公娶於申。(《左傳·隱公元年》)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公四年
》)
方位名词表示地點、處所、方位等意義,可用作狀語。如:
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左傳·僖公四年》)
內聽驕婦之失計,外信讒邪之諛言。(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左傳·成公二年》)
能覆前而不能覆後。(《白虎通·號》)
一般來說,名詞不受副詞修飾;專有名詞之前一般不加數詞,也很少加指示代詞;時
間名詞可以接受數詞、指示代詞修飾,而方位名詞則不能。
二、動詞
動詞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