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docx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措施。
2.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一般违法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培养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界限,避免误判。
让学生将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一般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危害及预防措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示一些青少年因违法而受到法律制裁的画面。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些青少年会走上违法的道路?
3.引导学生思考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5分钟)
结合视频案例,讲解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法规、行政法律法规,应当受到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通过举例说明,如闯红灯违反了交通法规,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欠债不还违反了民事法律,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强调一般违法行为虽然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小,但同样损害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一般违法行为的类型(10分钟)
行政违法行为
展示一些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案例图片,如在公共场所吸烟、随地吐痰、乱张贴小广告等。
讲解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其违法情节比较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包括警告、罚款、拘留等。
让学生举例说说身边还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利用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例,如甲乙两人签订了买卖合同,但甲未按照合同约定向乙交付货物,引发纠纷。
分析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涉及到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组织学生讨论民事违法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表现,如合同违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
3.一般违法行为的特点(5分钟)
情节相对轻微:与犯罪行为相比,一般违法行为的违法情节较轻,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小。
违法性质一般:通常违反的是民事或行政法律法规,而非刑法。
应受处罚较轻:承担的是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处罚力度相对较小。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10分钟)
社会危害性不同
通过对比一些一般违法行为案例(如轻微的盗窃行为)和犯罪行为案例(如抢劫行为),引导学生分析两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差异。
讲解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小,而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直接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触犯法律不同
明确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民事法律法规或行政法律法规,而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举例说明,如一般的打架斗殴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则构成犯罪,触犯刑法。
应受处罚不同
介绍一般违法行为应受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如罚款、赔偿损失等;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刑罚包括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通过图表形式对比两者的处罚种类和严厉程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区别。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1.展示案例:中学生小明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有一次因琐事与同学小李发生口角后,动手打了小李,导致小李轻微受伤。小明的行为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也引起了小李家长的不满。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小明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小明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3.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