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组织行为学 第二讲 知觉.ppt

发布:2017-05-21约5.51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组织行为学 第二讲 知觉 王菲易 第一节 感觉 二、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在人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局部属性的反映。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1、定义 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活动,都以感觉与知觉作为基础,即在感觉与知觉所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是以人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知觉(perception):是对感觉印象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心理过程。换言之,知觉是对情景的解释,而不是准确的纪录。 2、比较感觉与知觉 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共同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反映,产生的主观印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先有感觉,后有知觉。感觉是零碎的、孤立的、表面的。知觉是整体的、综合的、深化的。知觉的作用是使感觉有意义。 3、知觉过程 4、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对物的知觉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可根据计时器、自然界昼夜、四季的变化及生物钟来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移产生的知觉。物体运动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 社会知觉 对人的知觉:通过对外部特征的知觉,了解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 人际知觉:以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 角色知觉:对人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寻找对自身最有意义的事物为知觉对象。 选择性表明了作为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的主动性。 2、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所知觉的客观事物,包含许多部分和属性,但我们对它们进行知觉时,并不是把它们感知成许多彼此无关的部分或属性,人们把现实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 知觉的完形特性 接近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闭合性原则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知觉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部输入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从而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比如在照明、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我们对事物的知觉结果仍旧保持不变。 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者的因素 (一)兴趣、动机和任务 (二)过去的经验 (三)情绪影响 (四)个性特征 知觉对象因素 (一)魅力 (二)知名度 (三)印象整饰 知觉的情境因素 (一)宏观环境 (二)微观环境 五、归因理论(认知理论) 1、理论介绍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除了把行为的原因归为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因的稳定性是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行为可归入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四个范畴。 2、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高估个人或内在因素,低估外部环境因素 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或个人因素(能力、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机遇) 第三节 社会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47年提出。 知觉对象:对物的知觉,对人的知觉 对人的感知:不是停留在被感知者的外表上,而要依据人的外部特征知觉其内部心理状态。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类型 对人的知觉:通过对外部特征的知觉,了解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 人际知觉:以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自悟) 角色知觉:对人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一)外部特征 1、相貌 2、体型 3、发型、服饰 (二)言语、动作(听其言而观其行) (三)行为 手势:包括手的各种动作 弗洛伊德:“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说谎时人的手势有这样一些特点: 手的动作减少(因为注意力集中于说谎,而怕手的动作“多嘴多舌”) 以手触摸脸部的动作增加(因为想帮助嘴说谎而又怕弄巧成拙) 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