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角度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汉称赞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称赞语 【摘 要】称赞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的作用。称赞语的得体使用是基于语用策略,以顺应交际需要为目的的。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受试者所使用的称赞语进行收集、整理,主要分析英汉两种称赞语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使用上的差异。笔者使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两种语言在称赞语使用上造成差异所产生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恰当的使用称赞语,减少语用失误
【关键字】称赞语;语境因素;顺应论;语用失误
引言
称赞语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品质、能力和外表的积极评价和赞美(Holmes.1987)。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人际语言交际行为,是维系和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得体的称赞语不但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融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境因素的影响,称赞语的语用失误难以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际的失败。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英汉称赞语的差异,讨论合宜的称赞语是如何顺应不同的交际语境,从而使交际活动顺利地进行
1987年Verschueren首次提出了语言顺应论,国内最早介绍顺应论的是钱冠连教授(1990),何自然、于国栋(1999)系统介绍了该顺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框架,李桂芝,张国(2003)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了的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黄秋凤(2008)认为称赞语的使用过程是一种涉及认知、社会文化的选择过程,而称赞语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得体的称赞语应该顺应不同的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国内外学者对此有大量的研究,如李燕芬(1999)、高志怀(2004)、李元胜(2006)、Pomerantz(1987)、Wolfson(1983)、Brown Holmes(1987)等
称赞语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称赞别人的语言使用上不得体而导致的失误,从而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基于中英称赞语的对比分析,初步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得体的称赞语应顺应哪些语境因素?
2,顺应论的研究对中西称赞语选择的意义?
顺应理论
1987年,Verschueren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了“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该理论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行为,更有社会性的意义,因此,语言的使用必须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进行考察,称赞语的使用是语言使用常见的一种形式
语言顺应论有着牢固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心理学基础,曾静明(2011)认为在哲学上得益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心理学上继承了皮亚杰的刺激―反应理论。同时,也借鉴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的一些观点(功能主义语言观)。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他的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人类语言的使用,比如称赞语的使用
最早将顺应论引进国内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钱冠连教授,他(1991)表明:语用学不是和词法、句法。语义学、语音学相平行的一个学科,而是对语言功能的纵观。他认为语言的使用应顺应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何自然(1999)对近年语用学的观点进行了一个比较和综述,尤其强调了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并指出该理论具有很大的(语用)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顺应论的核心概念包含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自从顺应论的引进,国内学者掀起了研究的高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对顺应理论的引入和评价
2,顺应理论和其他语用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3,顺应论的应用性研究
本文主要从第三个方面入手,探讨该理论如何指导跨文化语境中不同称赞语的选择,以及它们存在差异的原因
研究方法
本文称赞语的对比研究主要是指对人的称赞,当称赞涉及物体时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拟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英汉两种称赞语进行调查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笔者对50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中国人和10名外国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将近60多条称赞语,并将内容(地点、称赞者及其年龄和性别、受称赞者及其年龄和性别、两者关系、受教育程度、称赞内容等)记录。称赞语尽量从不同场合收集到,如学校、街道、商铺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称赞的自然与客观
定量研究主要是指把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尽可能以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后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英汉两种称赞语的差异找出相应的原因
分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