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版选修《史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示例】 寂寞的孔子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活了太久。看惯了近旁的生死离别,喝多了永诀的苦酒,却依然遏制不住心底蓦然泛起的悲痛。 他还在。是的,他还在。但曾经熟稔的那些人呵,孔鲤、颜回、子路……他们都去了,只有他还在。 记得么? 《论语》中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我还以为你死了……”电影中常见却矫情的话,在孔子口中,却极淡,极轻,平凡如早期的问候。张爱玲曾写道:于时间的荒野中,于千万人之中,碰到你所要见的,没有迟一步,亦没有早一步,唯有说一句“噢,你也 在这里?”就是这般淡然又小心隐藏着无限喜悦的话。 然而孔子还在,颜回终是先走了。《论语》描述: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他自己曾说,过犹不及,但为颜回,他愿放下这一切,痛痛快快地破一次例。醇厚年代奔涌的真性情。孔子言语中也能有凤姐的泼辣。 但更多时候,他只能用圣贤般含蓄而端庄的语言,不小心,抑或故意漏出一丝丝悲凉的心绪。子曰:“从我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离别过后的,哀而不伤。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与学生欢悦的曾经。 《论语》中也可找见: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行行、侃侃,极可爱的搭配,幽默地刻画出学生性格。读到“子乐”,伴随的定然是由衷的会心一笑。但之后,孔子提出的,却是“不得其死”。当时,也许只是有依据地开玩笑,不想这个预言竟成真——在乱战中,子路被杀。不知孔子,他可曾悔? 也许没有这话,也是一样的结局。但对于孔子,便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无法抹灭的内疚。虽然他曾多次骂过子路,但那并不代表子路不是他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呀!即使那些斥责,也是客观中饱含着亲昵。 易中天说他读《论语》,最喜欢的就是孔子与学生间的对话。 可惜,只如彼时阳光。相形之下,黯淡了孔子独自的岁月。 孔子是寂寞的,更因为他圣贤的地位。高山仰止,所以遥不可及。 然,他是教育家,他是思想家,他更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一个对于生命和思考兴味盎然的小老头,甚至,他还有年少轻狂的美好青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在今人的眼中,他只能当一个略略佝偻着身子,睿智而慈祥的圣人。却不知他也曾怀着梦想四处奔波,他也曾和学生谈笑风生,他也曾因当不上官而赌气要漂流到小岛…… 但这一切都过去了,只剩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爷爷。 不知,他会不会羡慕庄子那只毕生在泥里拖着尾巴的龟…… 历经千年,怎样的孔子也只能是自家想像。于是人们在他身上把所有的美好和希冀寄予,尽管这与真实的孔子已有一定差距。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孔子的不同理解从音乐就可见一斑。于丹讲《论语》是闲适而恬淡的,易中天的便是悲壮中的刹那欢愉。 无可否认的,是《论语》赋予中国文化的淡青底色 和草纸样粗糙而质朴的手感。所谓中庸,如灰色的孔子能搭配桃红和洁白,如略高于体温的水带来源源不断的温暖。 《论语》的寂寞,弥散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怎样华美的语言,也显得形只影单。 世事看上去残忍,转身,却也是一种慈悲。寂寞的孔子,开创了不寂寞的文化;诗词歌赋,在这片质朴的天地间摇曳芳华。 我之罪是湛蓝,翅膀在天空下哀伤——如是孔子,如是,孔子的寂寞与过往的离殇。 【漫漫古典情】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身世的诗,但也寄托了贫士怀才不遇之感伤。因为语意双关,舍蕴丰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形象鲜明,诗情哀怨。主人公虽然“十指”“针巧”,可是“拟托良媒”,也无人赏识,只得“年年”“苦恨”。“为他人作嫁衣裳”,高度概括了终年劳心劳形的寒士,却未为世用,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 人生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下联的对句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