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十一-诲人不课件-语文版选修《史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屈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使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身、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使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使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身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 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 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地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漫漫古典情】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了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直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论语·季氏》)。 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朋友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 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博客,其实是急于要把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展示给人看。但过去没有博客,大家靠说话来交流了解。大家也许会发现,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喜欢滔滔不绝说自己关心的事情,比如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性朋友聚会时,有的人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样,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呢?也就是说,她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说话的权利。所以在“言未及之”的时候喜欢跳出来说话是不好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 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 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世界采访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费雯丽在美国好莱坞拍的影片《乱世佳人》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之后,一举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乘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 有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非常热情地问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 么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