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的素质教育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的素质教育探析
摘 要: 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指出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育理念滞后、校园文化氛围淡薄等,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设置合理课程体系、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优化校园文化氛围等策略,以期促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发展策略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目前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文素质的教育受到极大的挑战。很多院校仅仅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工科类的院校,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并不少见,成为影响其全面发展的一个弊端。因此,根据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的特点,提出提高其发展水平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时代课题。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及其在工科院校的教育现状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及其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科技和人文被割裂的后果发展到极端就是两种畸形人的出现,一是只懂得科技而没有灵魂思想的“空心人”,另外一种是妄谈人文却不懂科技的“边缘人”[1]。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素质定义为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基础,这其中的文化素质是指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的气质和修养,而人文素质教育即是指通过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和相关知识的传授将这种气质和修养内化到个人本身,成为其比较稳定的品质。一般说来,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2]。《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人文素质的提升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它的基本目标是让大学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关注人生,关心社会和世界:首先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健全学生的人格;再次它能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场竞争力。
(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理念的停滞
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观念深深影响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当前虽然工科院校能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上,在工科院校中建立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较困难,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时有发生。专业课程的设置精益求精,导致学科口径越来越窄;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对于其能力的培养却跟不上,这些都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科院校的日益边缘化。
2.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奔着找到好工作的想法,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成为他们头等重要的大事。除此之外,时间大多用在各种专业证书考试上,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还有一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专业学习权且顾不上,更谈不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他们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文明修养不高,审美情趣较低,责任感淡漠,人际交往方面不成熟,更有甚者心理脆弱,遇到困难时无法自我调节。
3.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不健全和师资素质的亟待提高
某些院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有这样的理解,即在现有的社会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就是合格的人文素质教育,或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同人文素质教育相比,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策略性和直接性更加明确,而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古往今来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其社会性、道德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昭然若揭[3]。总体来说,人文素质的教育更加潜移默化,需要多种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环境的结合,从而实现学生能在心理、情感、观念和行为上培养社会道德和崇高情操的教育目的。而在当今的工科院校中,学生渴望获得人文知识,但是学校设置的人文课程屈指可数,这一点非常矛盾。另外,在制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计划上,全校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设计,而是各专业自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至上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数量匮乏,其素质亟待提高。在工科院校中,各项课题申报和职业培训都比较倾向于专业课程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到教学效果。
4.校内人文氛围不够浓
一些工科院校位于中小城市,中心大城市对其文化辐射有限,有些城市仅有一所高等院校,没有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机会。并且,一些工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匮乏,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挖掘还仅仅处在探索阶段,这些都导致校园整体人文氛围不够浓。
二、工科院校人文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