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策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策的研究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的探索,是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提倡、探索实践,特别是近年来从国家的层面上将素质教育上升到了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高度,全面实施、重点推进。从农林院校素质教育的特性出发,引入“三个课堂”概念,构建学习、活动、实践三个教育模块,实现素质教育的模块化管理。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模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7-016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会上强调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农林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培养农林行业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将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几所有代表性的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了解他们的素质状态,分析规律特点,掌握欠缺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和灵魂,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学生占55.71%,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于实现自我价值与目标的学生人数能达到46.02%,在公交车上选择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的学生为63.79%。由此可见当代农林院校大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品质是向善。虽然在他们当中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贷等现象屡屡发生,但与此相对的是他们对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坚定理想信念,希望拥有奋斗追求,在校期间的可塑性比较大。
第二,在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业务科学素质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22.97%的学生在校从未参加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42.11%的学生很少参加,只有12.49%的学生选择定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农林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探求科学的主动性,科学素养不高,创新意识不强。
第三,一所好的大学,不应只教给学生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精神。当中国式教育重理轻文,重科学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素质精神培养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后,人们开始把目标放到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建试点、建基地,建平台,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相较于其他文科类院校,农林院校由于所属行业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局限性、所处地域的偏僻性、学生生源的边远性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学校的人文氛围及学生的人文素质要相对较弱,调查中28.31%的学生表示从未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或只读过1部,只有25.1%的学生会经常借阅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第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现代教育留给我们的又一个攻坚课题,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所带来的心理失落,大学生就业从委托定向到市场双向选择的转变所带来的无所适从,应试教育所造就出的一批批“弱不禁风”的“低能儿”,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我们现今不得不正视日趋严重的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调查显示来自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是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流原因,分别达到31.62%和29.48%的比率。
二、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模块设计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渗透性的教育与养成型的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和内化的过程,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1],从而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教会学生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一)引入“第一课堂”概念,构建学习模块
第一课堂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专业知识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与此同时,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按照素质教育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要求,实现提高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方式与精神方面修养的目标,农林院校要注意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知识的结构化、综合化、现代化。其次,要创新教育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我们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不够先进,而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多年却因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