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1 高考备考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实验能力的阐释 ? 对“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出的实验,必须独立 地、认真地、带有研究性的做过。 清楚地理解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 。熟悉并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 ? 了解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掌握消除系统误差和减小 偶然误差的方法 ? 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 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 内容修订要点 ? 将选修3-5模块内容列为必考,3-3和3-4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 修订缘由 1.符合高校对选拔合格新生的要求2.契合课程标准修订的方向 3.有利于其他模块的学习 合理控制试卷难度 ? 难度总体保持稳定 ?对动量的考查与近年来3-5模块试题的要求相当 ? 3. 试卷结构修订要点(全国卷) ? 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题量和分值不变 ? 选考题从原来的3道大题调整为2道大题,学生从中任选1题作答 (二)物理考试内容改革举措 1. 突出基础性 2. 增强综合性 3. 加强应用性 4. 体现创新性 (二)物理考试内容改革举措 1. 突出基础性 ?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注重渗透基本的物理方法。 2. 增强综合性 ? 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设计试题,突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试题情境信息和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 综合运用文字、图像、表格等多种呈现方式,考查学生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 例 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 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已 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 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 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 2 ,求(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从 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 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3. 加强应用性 ?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真实情境中的学科内涵和应用价值,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宽素材的选取范围 4. 体现创新性 ? 在重视基础实验能力考查的同时,通过设计新颖的实验情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 理解实验原理 ? 挑选实验仪器 ? 设计实验步骤 ? 处理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误差 例 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要求当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60 ° C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流过的电流超过I c 时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为U,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 1 (最大阻值为1000 Ω ),滑动变阻器R 2 (最大阻值为2000 Ω ),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U约为18V , I c 约为10mA;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过20mA时,报警器可能损坏;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60 ° C时阻值为650.0 Ω 。(1)完成待调节的报警系统原理电路图的连线。 三.高考预测,高考复习策略? (一)抓“本”摸“脉” “本”就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套路方法 “脉”就是高考都重点考核哪些内容考查哪些能力以及命题方式 掌握学科内涵 关注物理思想方法 等效思想、转换思想,整体法与隔离法、矢量叠加、对称性、图象法等。 整体法与隔离法:过程与状态、研究对象的确定 等效法:交流电的有效值;等效法测电阻;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把电源等效为一个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串联 理想化: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点电荷、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流表、理想气体、理想电源、理想变压器;研究条件的理解化,如忽略电场或磁场的边缘效应、不计重力、轻杆、轻质、不可伸长、光滑、恒力;研究模型的理解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 临界态(力 运动过程) 结点类问题(活结死结)可动杆与固定杆等 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 等效法 类比法 极限分析法 微元法 模型法 假设法 图解法 …… 所谓“过程”简单说就是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有一个重要而关键的环节是内化,要实现内化,就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感受、体验。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是不可替代的;“过程”不要搞形式,要通过我们教师的设计、创造,让学生自主经历,获得体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分析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学习习惯不断规范,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方法”是一次教不会的,一定要渗透,通过不断渗透,让学生的思维变成自觉行为。 案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