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分析与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分析与研究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教材分析 奇妙的双龙洞 叶老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再现了双龙洞这一自然景观的壮丽多姿,洋溢着热爱大自然的真切情感。 一、描写景物,特点鲜明 1.路上的“明艳美”。在路上看到的很多,但作者只拣了几样来写: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正开花,“这儿一簇,那儿一簇”;沙土“呈粉红色”;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作者把事物的色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锋如一幅浓淡相宜、色彩明艳、生机盎然的山景图。 2.溪流“变化美”。作者“一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四个“时而”构成了排比,说明作者看了多处,不光看得仔细,也听得真切。因为溪沟有宽有窄,有缓有陡,说明山势蜿蜒曲折,使得溪水时时变换声调:有时潺潺,有时淙淙,有时哗哗,真像优美的乐曲,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烘托出作者当时的游兴之浓,对涓涓溪流才发出如此的赞叹! 3.孔隙“险峻美”。只要抓住“感觉……似乎挤压过来……又感觉……准会撞破……擦伤……”两句,就会领悟到作者乘船进洞的独特感受──多么危险,让人恐惧,表现出了孔隙狭小、低矮的险峻美,同时也把作者那好奇、紧张和征服险峻之后的自豪和喜悦心情活现出来了。 4.内洞“奇妙美”。你看,“内洞一团漆黑”,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这突出了内洞之黑,暗示了内洞之大。那“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既点明了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又与课题相照应。从形状来看,双龙弯弯曲曲盘旋在洞顶,似动非动;从颜色来看,双龙一青一黄。而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五彩缤纷,形态万千,变化多端,大都能“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值得观赏。作者“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说明内洞非常宽广。就这样突出了内洞的“奇妙”,因为它又黑又大,洞顶有“双龙”,让人觉得它奇险幽深,神秘莫测。 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列数字突出宽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里用数字来说明形象具体,突出了外洞之大。而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它“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进”字作量词用,有一种房子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2.巧设问体现窄小──“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设问具体说明了孔隙狭小的特点,而且富有新奇、幽默的味道。 3.写感觉突出险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写出了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独特感受──多么危险,让人恐惧,突出出了孔隙狭小、低矮的险峻美,非常真实逼真。 4.做假设烘托耐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说明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假设关联词作强调──退一步来说,如果不把这些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资料链接叶圣陶?双龙洞?溶洞的形成?杜鹃与映山红 叶圣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