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口腔颌面部感染答案.ppt

发布:2017-01-07约字共1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治 疗 全身--抗菌、支持、对症处理 局部--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选择倒“T”型切口 充分分离脓腔,引流通畅 3%H2O2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目的--减轻中毒症状 减压以缓解呼吸困难 形成有氧环境 口底多间隙感染 颌骨骨髓炎 细菌、物理、化学--炎性病变--颌骨骨髓炎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特异性颌骨骨髓炎 放射性骨坏死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年龄 16~30 性别 2:1 比例 90% 下颌骨 感染来源 牙源性:下颌智齿冠周炎 损伤性 血行性:多见于儿童 感染来源 临床特点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来源 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脓肿 口腔软硬组织损伤 血源性感染 从骨髓腔内向外扩散,可累及骨皮质及骨膜 成人多发生在下颌骨 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 牙疼痛剧烈,受累区牙松动、有伸长感、叩痛 牙龈充血,有脓液从龈袋流出 可有下唇麻木 病变可激惹升颌肌群出现张口受限 全身中毒症状 病程1周后,X线片可见病变区骨质疏松或不规则的虫蚀样破坏 慢性期 口腔内及皮肤形成瘘管,排脓,有时排出死骨片 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致咬合关系紊乱和面部畸形 X线片显示骨质破坏,可见死骨形成 全身情况较差,有贫血和消瘦表现 治 疗 急性期 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及支持疗法 尽早拔除病灶牙,必要时凿开骨皮质 慢性期 病灶清除术--死骨分离后,施行死骨摘除术 (3~4周) 边缘性骨髓炎 骨质增生型 溶解破坏型 骨质增生型 年青人多见 局部肿胀、变硬 张口轻度受限 全身症状不明显 X线可见下颌骨外侧骨皮质有明显的骨质增生,呈致密影响 溶解破坏型 病程长,皮肤遗留瘘孔,反复溢脓 咬肌区变硬,伴轻度张口受限 X线可见病变区骨密质破坏,形成骨粗糙面 治 疗 急性期 以全身抗炎治疗为主 咬肌间隙脓肿应切开引流 慢性期 施行病灶清除术(2~4周) 治疗病灶牙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 in neonate) 3个月以内 化脓性 上颌骨多见 血源性 瘘管多位于内眦、眶下部 保守治疗--大剂量抗菌素、支持疗法 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 (radionecrosis of jaw) 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给予5000cGY以上根治性照射时,可发生无菌性坏死 牙源性感染以及损伤或施行拔牙术等,均可导致继发感染,形成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临床特点 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 病程缓慢,数月~十余年 死骨外露,呈黑褐色 瘘道有脓液分泌 有消瘦和贫血 可见病理性骨折 治 疗 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保持瘘道引流通畅 死骨切除术(死骨块形成,行正常范围的死骨切除术,而死骨刮除术式不但不能清除死骨,反而有扩大骨坏死的可能,故不宜采用) 预 防 放疗前准备 放疗过程中 放疗后: 减少手术损伤 术前术后应用抗菌素 放疗后2年 面颈部淋巴结炎 牙源性感染、口腔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 颜面部皮肤疖、痈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 好发部位为颈深上部淋巴结与颌下淋巴结 化脓性淋巴结炎与结核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急性淋巴结炎 早期 淋巴结肿大变硬、压痛,可移动 可累及多个淋巴结,互相粘连 化脓期 皮肤红肿,局部明显压痛 可扪得炎性浸润块,表浅处可有波动感 炎症穿破包膜扩散可形成蜂窝织炎 全身反应 慢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有时大时小史,常因上感、牙痛时长大,抗炎治疗缩小 无明显主观症状 可扪及大小不等、可活动、周界清楚的淋巴结 如炎症反复发作,则常有粘连,有轻压痛 结核性淋巴结炎 儿童及青年多见 可有结核全身表现 单个或多个成串淋巴结 可形成冷脓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和临床表现 颌下淋巴结炎与下颌下腺炎相鉴别 慢性(结核性)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混合瘤、转移性淋巴结相鉴别 治疗 急性淋巴结炎 全身应用抗生素 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 全身支持治疗 慢性淋巴结炎 治疗原发病灶,淋巴结勿需处理 反复发作,诊断不明确,可手术摘除送病理检查 结核性淋巴结炎 全身抗结核治疗 冷脓肿---封闭式引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